首页--语言、文字论文--汉语论文--方言论文--吴语(江浙话)论文

诸暨南部地区方言音韵比较研究

摘要第5-6页
abstract第6-7页
附图第10-12页
第一章 绪论第12-21页
    1.1 诸暨地理历史与人口现状第12页
    1.2 诸暨南部地区地理与方言概况第12-14页
    1.3 诸暨方言研究历史与现状第14-18页
    1.4 本文的研究目的与意义第18-19页
    1.5 本文的研究方法和步骤第19-21页
第二章 诸暨璜山方言音系第21-60页
    2.1 璜山话音系第21-23页
    2.2 璜山话音韵特征第23-38页
        2.2.1 声母特点第23-28页
        2.2.2 韵母特点第28-37页
        2.2.3 声调特点第37-38页
    2.3 诸暨璜山话同音字汇第38-60页
第三章 诸暨南部其他乡镇音系第60-68页
    3.1 安华镇第60-61页
    3.2 东白湖镇第61-63页
    3.3 陈宅镇第63-65页
    3.4 岭北镇第65-68页
第四章 诸暨南部地区方言内部差异第68-101页
    4.1 声母的差异第68-74页
        4.1.1 分尖团情况第68-69页
        4.1.2 古非组字的读音第69-70页
        4.1.3 古泥母字的读音第70-71页
        4.1.4 古精组字的读音第71页
        4.1.5 古章组字的读音第71-72页
        4.1.6 古疑母字的读音第72页
        4.1.7 古晓组字的读音第72-73页
        4.1.8 古影组字的读音第73-74页
    4.2 韵母的差异第74-97页
        4.2.1 果摄韵母字的读音第74-76页
        4.2.2 麻佳韵字的读音第76-80页
        4.2.3 鱼虞韵字的读音第80-82页
        4.2.4 支微入虞现象第82-84页
        4.2.5 效摄韵母字的读音第84-85页
        4.2.6 流摄韵母字的读音第85-87页
        4.2.7 咸摄韵母字的读音第87-89页
        4.2.8 山摄寒韵字的读音第89-92页
        4.2.9 曾梗摄韵母字的读音第92-96页
        4.2.10 通摄韵母字的读音第96-97页
    4.3 声调的差异第97-98页
    4.4 小结第98-101页
第五章 诸暨南部边界方言的性质第101-123页
    5.1 声母的比较第101-104页
        5.1.1 分尖团情况第102页
        5.1.2 帮、端母字的读音第102-103页
        5.1.3 精组字的读音第103-104页
    5.2 韵母的比较第104-118页
        5.2.1 果摄韵母字的读音第104-105页
        5.2.2 麻佳韵字的读音第105-108页
        5.2.3 鱼虞韵字的读音第108-109页
        5.2.4 效摄韵母字的读音第109-110页
        5.2.5 流摄韵母字的读音第110-112页
        5.2.6 咸摄韵母字的读音第112-114页
        5.2.7 山摄寒韵字的读音第114-116页
        5.2.8 曾梗摄韵母字的读音第116-118页
    5.3 声调的差异第118-119页
    5.4 小结第119-123页
第六章 结语第123-125页
参考文献第125-127页
后记第127-128页

论文共128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新媒体形势下公安部门提升网络舆情引导能力研究
下一篇:新农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传播途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