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第1章 绪论 | 第9-15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9-10页 |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10-11页 |
1.2.1 研究目的 | 第10页 |
1.2.2 研究的意义(理论价值与现实意义) | 第10-11页 |
1.3 研究的内容与方法 | 第11-13页 |
1.3.1 研究的内容 | 第11-12页 |
1.3.2 研究的方法 | 第12-13页 |
1.4 论文结构 | 第13-15页 |
第2章 研究综述与理论基础 | 第15-24页 |
2.1 相关概念 | 第15-16页 |
2.1.1 社会性软件 | 第15页 |
2.1.2 混合式教学 | 第15-16页 |
2.1.3 协作学习 | 第16页 |
2.2 基于社会性软件的混合式教学的研究现状 | 第16-21页 |
2.2.1 国外研究现状综述 | 第16-17页 |
2.2.2 国内研究现状综述 | 第17-21页 |
2.3 理论基础 | 第21-24页 |
2.3.1 混合学习理论 | 第21页 |
2.3.2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 第21-22页 |
2.3.3 社会化学习理论 | 第22页 |
2.3.4 教学系统设计理论 | 第22-24页 |
第3章 基于社会性软件的混合式教学模式的设计 | 第24-33页 |
3.1 前期分析 | 第24-28页 |
3.1.1 教学对象分析 | 第24-27页 |
3.1.2 教学目标分析 | 第27-28页 |
3.1.3 教学内容分析 | 第28页 |
3.1.4 学习环境分析 | 第28页 |
3.2 混合式教学模式的设计 | 第28-33页 |
3.2.1 学习环境的设计 | 第29-30页 |
3.2.2 教学内容的设计 | 第30-31页 |
3.2.3 学习方式的设计 | 第31-32页 |
3.2.4 评价方式的设计 | 第32-33页 |
第4章 基于社会性软件的混合式教学的实施 | 第33-46页 |
4.1 准备阶段 | 第33-35页 |
4.1.1 网络学习环境的构建 | 第33-34页 |
4.1.2 建立学习小组和选题 | 第34-35页 |
4.2 实施阶段 | 第35-43页 |
4.2.1 课前学习进度安排与主题讨论发布 | 第35-37页 |
4.2.2 课堂教学 | 第37页 |
4.2.3 课后的学习成果和资源的共享 | 第37-39页 |
4.2.4 案例 | 第39-43页 |
4.3 教学评价阶段 | 第43-46页 |
4.3.1 平时成绩的评价 | 第43页 |
4.3.2 协作学习评价 | 第43-44页 |
4.3.3 个人学习成果评价 | 第44-46页 |
第5章 基于社会性软件的混合式教学模式的实施效果分析 | 第46-54页 |
5.1 实施效果调查分析 | 第46-52页 |
5.1.1 问卷调查分析 | 第46-50页 |
5.1.2 学生访谈 | 第50-51页 |
5.1.3 教师访谈 | 第51-52页 |
5.2 基于社会性软件的混合式教学模式的积极性分析 | 第52-53页 |
5.3 基于社会性软件的混合式教学模式的局限性分析 | 第53-54页 |
第6章 总结及展望 | 第54-58页 |
6.1 研究总结 | 第54-56页 |
6.1.1 主要研究工作 | 第54页 |
6.1.2 研究结论 | 第54-56页 |
6.1.3 研究的创新点 | 第56页 |
6.2 研究局限与展望 | 第56-58页 |
6.2.1 研究的局限 | 第56页 |
6.2.2 下一步研究展望 | 第56-58页 |
附录A 大学生基于互联网的混合式学习需求调查问卷 | 第58-60页 |
附录B 《信息时代的学习技术及应用》公共选修课混合教学模式实施效果调查问卷 | 第60-63页 |
参考文献 | 第63-65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第65-66页 |
致谢 | 第6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