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致谢 | 第6-8页 |
第一章 引言 | 第8-11页 |
1.1 《印度之行》简介 | 第8-9页 |
1.2 研究目的 | 第9-10页 |
1.3 研究方法 | 第10页 |
1.4 论文结构 | 第10-11页 |
第二章 文献综述 | 第11-13页 |
2.1 译者主体性 | 第11-13页 |
第三章 理论框架 | 第13-17页 |
3.1 阐释学及其对译者主体性研究的影响 | 第13页 |
3.2 阐释学的源头与发展 | 第13-14页 |
3.3 阐释学对翻译研究的影响 | 第14-15页 |
3.4 斯坦纳的阐释运作模式对译者主体性研究的贡献 | 第15-17页 |
第四章 阐释运作下《印度之行》两个中译本中译者主体性的体现 | 第17-31页 |
4.1 信任 | 第17-18页 |
4.2 侵入 | 第18-23页 |
4.2.1 侵入深度不同 | 第18-21页 |
4.2.2 立场不同 | 第21-23页 |
4.3 吸收 | 第23-29页 |
4.3.1 通过归化吸收 | 第23-27页 |
4.3.2 非文化信息的吸收 | 第27-29页 |
4.4 补偿 | 第29-31页 |
第五章 结论 | 第31-33页 |
5.1 发现 | 第31-32页 |
5.2 不足 | 第32-33页 |
参考文献 | 第33-3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