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轻工业、手工业论文--食品工业论文--粮食加工工业论文--豆类制食品论文--其他豆制品论文

纳豆杆菌诱变选育及风味纳豆工艺研究

摘要第6-8页
Abstract第8-9页
缩略词表第10-15页
1 引言第15-23页
    1.1 纳豆第15-19页
        1.1.1 纳豆的起源与发展第15页
        1.1.2 纳豆的生产菌株第15-16页
        1.1.3 纳豆的营养成分第16-17页
        1.1.4 纳豆的保健功效第17-19页
    1.2 纳豆激酶第19-21页
        1.2.1 纳豆激酶的理化性质第19页
        1.2.2 纳豆激酶的溶栓机理第19-21页
    1.3 风味纳豆国内外研究现状第21页
    1.4 本课题的立题依据第21页
    1.5 本课题研究的主要目的和内容第21-23页
2 高产纳豆激酶菌株的选育第23-34页
    2.1 引言第23页
    2.2 材料第23-25页
        2.2.1 原料第23页
        2.2.2 主要材料和试剂第23-24页
        2.2.3 试验仪器第24-25页
        2.2.4 主要溶液及配制第25页
    2.3 试验方法第25-28页
        2.3.1 纳豆芽孢杆菌的分离方法第25页
        2.3.2 纳豆芽孢杆菌的紫外诱变方法第25-26页
        2.3.3 纳豆芽孢杆菌的初筛方法第26-27页
        2.3.4 纳豆芽孢杆菌的复筛方法第27页
        2.3.5 纳豆激酶活力测定方法第27-28页
        2.3.6 遗传稳定性试验第28页
        2.3.7 菌种保藏第28页
    2.4 结果与讨论第28-33页
        2.4.1 纳豆芽孢杆菌的分离第28-29页
        2.4.2 致死曲线的确定第29-30页
        2.4.3 纳豆杆菌的初筛第30-31页
        2.4.4 纳豆芽孢杆菌的复筛第31-32页
        2.4.5 遗传稳定性第32-33页
    2.5 本章小结第33-34页
3 风味纳豆的发酵工艺研究第34-49页
    3.1 引言第34页
    3.2 试验材料第34页
        3.2.1 材料第34页
        3.2.2 主要试验试剂和仪器第34页
        3.2.3 培养基及试剂配制方法第34页
    3.3 试验方法第34-36页
        3.3.1 种子培养液的制备第34页
        3.3.2 风味纳豆工艺路线第34-35页
        3.3.3 纳豆感官评价方法第35页
        3.3.4 纳豆激酶活力测定方法第35页
        3.3.5 活菌数测定方法第35-36页
    3.4 结果与讨论第36-48页
        3.4.1 加糖对纳豆感官指标及酶活的影响第36-37页
        3.4.2 加盐对纳豆感官指标及酶活的影响第37-38页
        3.4.3 加味精对纳豆感官指标及酶活的影响第38-39页
        3.4.4 加辣椒对纳豆感官指标及酶活的影响第39-40页
        3.4.5 加十三香对纳豆感官指标及酶活的影响第40-41页
        3.4.6 加大料对纳豆感官指标及酶活的影响第41-42页
        3.4.7 加醋对纳豆感官指标及酶活的影响第42-43页
        3.4.8 加花椒对纳豆感官指标及酶活的影响第43-44页
        3.4.9 甜味配方纳豆感官指标的评定及酶活测定第44页
        3.4.10咸味配方纳豆感官指标的评定及酶活测定第44-45页
        3.4.11 酸甜味配方纳豆感官指标的评定及酶活测定第45-46页
        3.4.12 辣味配方纳豆感官指标的评定及酶活测定第46页
        3.4.13 综合配方纳豆感官指标的评定及酶活测定第46-47页
        3.4.14 5 种配方风味纳豆活菌数测定第47-48页
    3.5 本章小结第48-49页
4 风味纳豆主要活性成分分析及其在货架期内的变化第49-66页
    4.1 引言第49页
    4.2 试验材料第49-52页
        4.2.1 材料第49页
        4.2.2 主要材料和试剂第49-50页
        4.2.3 试验仪器第50页
        4.2.4 主要溶液第50-52页
    4.3 试验方法第52-59页
        4.3.1 纳豆激酶活力测定第52页
        4.3.2 葡萄糖标准曲线的测定第52-53页
        4.3.3 淀粉酶活力测定第53页
        4.3.4 纤维素酶活力测定第53-54页
        4.3.5 蛋白酶活力测定第54-56页
        4.3.6 脂肪酶活力测定第56页
        4.3.7 维生素E含量的测定第56-57页
        4.3.8 维生素B_2含量的测定第57-59页
    4.4 结果与讨论第59-64页
        4.4.1 市售纳豆与风味纳豆活性成分的比较第59-60页
        4.4.2 纳豆激酶活性在货架期内的变化第60页
        4.4.3 淀粉酶活性在货架期内的变化第60-61页
        4.4.4 纤维素酶活性在货架期内的变化第61-62页
        4.4.5 蛋白酶活性在货架期内的变化第62页
        4.4.6 脂肪酶活性在货架期内的变化第62-63页
        4.4.7 维生素E含量在货架期内的变化第63-64页
        4.4.8 维生素B_2含量在货架期内的变化第64页
    4.5 本章小结第64-66页
结论第66-68页
参考文献第68-73页
本论文的创新性工作第73-74页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第74-75页
致谢第75-76页

论文共76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科学发展观下农民专业合作社党建工作机制研究--以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为例
下一篇:媒介资本市场研究——兼论吉林电视的资本运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