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主要符号对照表 | 第9-12页 |
第1章 引言 | 第12-39页 |
1.1 课题背景与提出 | 第12-21页 |
1.1.1 课题背景 | 第12-19页 |
1.1.2 课题的提出 | 第19-21页 |
1.2 相关的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 第21-34页 |
1.2.1 新概念燃烧技术 | 第21-26页 |
1.2.2 替代燃料技术 | 第26-27页 |
1.2.3 燃烧闭环控制技术 | 第27-34页 |
1.2.4 混合动力技术 | 第34页 |
1.3 本文的研究内容和方法 | 第34-39页 |
1.3.1 研究用的发动机 | 第34-35页 |
1.3.2 台架测试系统 | 第35-37页 |
1.3.3 研究重点和难点 | 第37页 |
1.3.4 论文结构 | 第37-39页 |
第2章 新型混合发动机控制系统平台 | 第39-58页 |
2.1 空气控制系统 | 第39-41页 |
2.1.1 低压EGR控制 | 第39-40页 |
2.1.2 EGR和VNT的耦合控制 | 第40-41页 |
2.2 燃烧闭环控制系统 | 第41-57页 |
2.2.1 基于多个缸压传感器的燃烧状态闭环控制 | 第41-43页 |
2.2.2 一个缸压传感器和曲轴转速传感器信号融合的燃烧状态估计 | 第43-57页 |
2.3 本章小结 | 第57-58页 |
第3章 汽柴油压燃燃烧特性试验研究 | 第58-77页 |
3.1 试验用燃油 | 第58-60页 |
3.1.1 市售93号汽油参数 | 第58-59页 |
3.1.2 市售0号柴油参数 | 第59页 |
3.1.3 汽柴油混合燃料参数 | 第59-60页 |
3.2 控制参数对G70D30燃烧特性的影响 | 第60-70页 |
3.2.1 主喷时刻对G70D30燃烧特性影响 | 第60-62页 |
3.2.2 预喷和主喷间隔对G70D30燃烧特性影响 | 第62-64页 |
3.2.3 预喷油量对G70D30燃烧特性影响 | 第64-66页 |
3.2.4 轨压对G70D30燃烧特性影响 | 第66-68页 |
3.2.5 EGR对G70D30燃烧特性影响 | 第68-70页 |
3.3 燃料性质对燃烧特性的影响 | 第70-75页 |
3.3.1 相同喷射时刻下燃料性质对燃烧的影响 | 第70-73页 |
3.3.2 最优喷射时刻下燃料性质对燃烧的影响 | 第73-75页 |
3.4 汽柴油掺混燃料压燃存在问题 | 第75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75-77页 |
第4章 汽柴油清洁高效压燃及其优化控制 | 第77-100页 |
4.1 清洁高效部分预混燃烧的工况局限性 | 第77-84页 |
4.1.1 部分预混燃烧 | 第77-80页 |
4.1.2 部分预混燃烧工况局限性 | 第80-84页 |
4.2 清洁高效稳定燃烧工况范围拓展 | 第84-92页 |
4.2.1 通过超低压喷射改善小负荷燃烧稳定性 | 第84-87页 |
4.2.2 通过晚喷低温燃烧拓展清洁燃烧大负荷工况范围 | 第87-92页 |
4.3 多模式组合燃烧 | 第92-99页 |
4.3.1 多模式组合燃烧提出 | 第92-96页 |
4.3.2 不同燃料多燃烧模式组合燃烧结果 | 第96-99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99-100页 |
第5章 基于燃烧闭环的发动机灵活燃料自适应控制 | 第100-128页 |
5.1 燃料特性与燃烧特性差异分析 | 第100-105页 |
5.1.1 燃料热值的差异 | 第100-101页 |
5.1.2 燃烧特性的差异 | 第101-105页 |
5.2 基于燃烧闭环平台的燃料识别 | 第105-115页 |
5.2.1 基于能量的燃料识别方法 | 第105-110页 |
5.2.2 基于滞燃期的燃料识别方法 | 第110页 |
5.2.3 基于多参数模型的燃料识别方法 | 第110-115页 |
5.3 基于燃烧闭环平台的燃料自适应控制 | 第115-127页 |
5.3.1 面向动力性的燃料自适应控制 | 第116-119页 |
5.3.2 面向经济性的燃料自适应控制 | 第119-127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127-128页 |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 第128-133页 |
6.1 本文研究内容及结论 | 第128-131页 |
6.2 未来研究展望与建议 | 第131-133页 |
参考文献 | 第133-144页 |
致谢 | 第144-146页 |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第146-14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