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9-17页 |
1.1 引言 | 第9-10页 |
1.2 钢板-混凝土组合剪力墙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0-13页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1-13页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3页 |
1.3 格栅式钢管混凝土组合剪力墙的构思 | 第13-16页 |
1.4 研究内容及方法 | 第16-17页 |
第二章 格栅式钢管混凝土组合剪力墙抗震性能有限元分析 | 第17-36页 |
2.1 有限元模型的选取 | 第17-23页 |
2.1.1 单元类型的选取 | 第17-18页 |
2.1.2 材料本构模型选取 | 第18-22页 |
2.1.3 边界条件 | 第22页 |
2.1.4 网格划分 | 第22-23页 |
2.1.5 荷载 | 第23页 |
2.2 有限元模型的建立 | 第23-26页 |
2.2.1 格栅式钢管混凝土组合剪力墙(SW-1)模型 | 第23-25页 |
2.2.2 钢筋混凝土剪力墙(SW-2)模型 | 第25-26页 |
2.3 抗震性能指标及其确定方法 | 第26-28页 |
2.3.1 承载能力 | 第26-27页 |
2.3.2 变形能力 | 第27页 |
2.3.3 延性 | 第27页 |
2.3.4 滞回耗能 | 第27-28页 |
2.4 有限元模拟计算结果分析 | 第28-35页 |
2.4.1 破坏模式 | 第28-32页 |
2.4.2 骨架曲线的对比分析 | 第32-34页 |
2.4.3 滞回曲线的对比分析 | 第34-35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35-36页 |
第三章 格栅式钢管混凝土组合剪力墙抗震性能试验研究 | 第36-55页 |
3.1 试验方法和目的 | 第36页 |
3.2 试件的设计和制作 | 第36-38页 |
3.3 材料力学性能及参数 | 第38-39页 |
3.3.1 混凝土材料力学性能 | 第38-39页 |
3.3.2 钢板力学性能 | 第39页 |
3.4 试验加载装置 | 第39-42页 |
3.5 量测装置及测点布置 | 第42-46页 |
3.5.1 力与位移量测 | 第42-43页 |
3.5.2 应变测量 | 第43-45页 |
3.5.3 数据采集 | 第45-46页 |
3.6 加载制度 | 第46-47页 |
3.7 试验步骤 | 第47页 |
3.8 试验过程记录 | 第47-49页 |
3.9 试验结果分析 | 第49-54页 |
3.9.1 滞回曲线 | 第49-50页 |
3.9.2 骨架曲线 | 第50-51页 |
3.9.3 刚度 | 第51-52页 |
3.9.4 承载力退化特性 | 第52-53页 |
3.9.5 耗能能力 | 第53-54页 |
3.10 本章小结 | 第54-55页 |
第四章 格栅式钢管混凝土组合剪力墙抗震性能综合仿真分析 | 第55-81页 |
4.1 有限元和试验结果对比 | 第55-57页 |
4.1.1 破坏形态 | 第55页 |
4.1.2 变形情况 | 第55-56页 |
4.1.3 滞回曲线 | 第56页 |
4.1.4 骨架曲线 | 第56-57页 |
4.2 影响格栅式钢管混凝土组合剪力墙抗震性能的参数分析 | 第57-68页 |
4.2.1 高宽比 | 第58-60页 |
4.2.2 轴压比 | 第60-62页 |
4.2.3 混凝土强度 | 第62-64页 |
4.2.4 钢板厚度 | 第64-66页 |
4.2.5 钢材强度 | 第66-68页 |
4.3 格栅式钢管混凝土组合剪力墙的恢复力模型 | 第68-74页 |
4.3.1 恢复力模型概述 | 第68-69页 |
4.3.2 格栅式钢管混凝土组合剪力墙的恢复力模型研究 | 第69-74页 |
4.4 格栅式钢管混凝土组合剪力墙的抗震性能Pushover分析研究 | 第74-79页 |
4.4.1 工程实例背景 | 第74-76页 |
4.4.2 结构模型的建立 | 第76-77页 |
4.4.3 结构罕遇地震阶段的Pushover分析计算 | 第77-79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79-81页 |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 第81-83页 |
5.1 主要结论 | 第81-82页 |
5.2 建议与展望 | 第82-83页 |
参考文献 | 第83-85页 |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85-86页 |
致谢 | 第8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