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课程混合式学习对学习态度及成绩的影响研究
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1 绪论 | 第11-18页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第11-12页 |
1.2 研究现状 | 第12-14页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2-13页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3-14页 |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 第14-16页 |
1.3.1 研究内容 | 第14-15页 |
1.3.2 研究方法 | 第15-16页 |
1.4 论文结构 | 第16-18页 |
2 相关概念及理论基础 | 第18-23页 |
2.1 相关概念 | 第18-21页 |
2.1.1 混合式学习 | 第18-19页 |
2.1.2 学习态度 | 第19-20页 |
2.1.3 教育云 | 第20-21页 |
2.2 理论基础 | 第21-23页 |
2.2.1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 第21-22页 |
2.2.2 协作学习理论 | 第22-23页 |
3 基于武汉教育云平台小学科学混合式学习的设计 | 第23-37页 |
3.1 教学前端分析 | 第24-27页 |
3.1.1 科学教师分析 | 第24页 |
3.1.2 学生特征分析 | 第24-25页 |
3.1.3 教学环境分析 | 第25页 |
3.1.4 科学课程分析 | 第25-27页 |
3.2 混合式学习活动设计 | 第27-29页 |
3.2.1 课前预习阶段 | 第29页 |
3.2.2 课堂实施阶段 | 第29页 |
3.2.3 课后评价阶段 | 第29页 |
3.3 平台的选择 | 第29-32页 |
3.3.1 武汉教育云平台 | 第30-31页 |
3.3.2 云平台教师端功能 | 第31-32页 |
3.3.3 云平台学生端功能 | 第32页 |
3.4 基于武汉教育云平台的小学科学课程设计 | 第32-35页 |
3.4.1 教学内容的选择与分析 | 第32-33页 |
3.4.2 基于云平台的教学设计与传统教学设计 | 第33-35页 |
3.5 教学资源的设计与制作 | 第35-37页 |
4 基于武汉教育云平台的小学科学混合式学习的实施 | 第37-43页 |
4.1 课程实施概况 | 第37-38页 |
4.1.1 实施环境 | 第37页 |
4.1.2 实施课时安排 | 第37-38页 |
4.2 课程实施过程 | 第38-43页 |
4.2.1 课前预习阶段 | 第38-39页 |
4.2.2 课堂实施阶段 | 第39-42页 |
4.2.3 课后评价阶段 | 第42-43页 |
5 实验数据的收集与分析 | 第43-52页 |
5.1 实验对象的选取 | 第43页 |
5.2 实验数据的收集 | 第43-45页 |
5.2.1 学习态度前后测数据的收集 | 第43-44页 |
5.2.2 学习成绩前后测数据的收集 | 第44-45页 |
5.2.3 实验班访谈记录的收集 | 第45页 |
5.3 实验前测数据的分析 | 第45-47页 |
5.3.1 实验班与对照班学习态度前测数据分析 | 第45页 |
5.3.2 实验班与对照班上学期期末成绩数据分析 | 第45-46页 |
5.3.3 实验班与对照班前测知识数据分析 | 第46-47页 |
5.4 实验后测数据的分析 | 第47-52页 |
5.4.1 实验班与对照班学习态度后测数据分析 | 第47-49页 |
5.4.2 实验班学习态度前后测数据分析 | 第49-50页 |
5.4.3 实验班与对照班后测知识数据分析 | 第50-51页 |
5.4.4 实验班访谈结果分析 | 第51-52页 |
6 总结与展望 | 第52-55页 |
6.1 研究结论 | 第52-53页 |
6.2 研究的不足与展望 | 第53-55页 |
6.2.1 研究不足 | 第53页 |
6.2.2 研究展望 | 第53-55页 |
参考文献 | 第55-58页 |
附录1 《电路暗盒》实验记录单 | 第58-59页 |
附录2 混合式教学设计与传统教学设计 | 第59-68页 |
附录3 学习态度前后测调查问卷 | 第68-70页 |
附录4 混合式学习实验班学习效果访谈提纲 | 第70-71页 |
附录5 科学知识前测试卷 | 第71-72页 |
附录6 科学知识后测试卷 | 第72-74页 |
附录7 对照班和实验班前后测成绩 | 第74-76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 第76-77页 |
致谢 | 第7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