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绪论 | 第11-15页 |
一、选题的背景和意义 | 第11-12页 |
二、核心概念界定 | 第12页 |
三、国内外研究状况 | 第12-14页 |
四、研究方法与特色 | 第14-15页 |
第一章 初中语文“非连续性文本”新课标与教材分析 | 第15-22页 |
一、对新课标关于“非连续性文本”阅读能力的分析 | 第15-17页 |
(一)目标分析 | 第15页 |
(二)教学建议分析 | 第15-16页 |
(三)评价建议分析 | 第16-17页 |
(四)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建议 | 第17页 |
二、对人教版初中语文“非连续性文本”教材的分析 | 第17-22页 |
(一) 内容安排与要求 | 第17-20页 |
(二)设计特点 | 第20-22页 |
第二章 初中语文“非连续性文本”阅读教学问题与成因 | 第22-30页 |
一、存在的问题 | 第22-27页 |
(一)教师对语文“非连续性文本”认识不足 | 第22-24页 |
(二)学生对语文“非连续性文本”学习观念不强 | 第24-25页 |
(三)现行教科书编排不恰当 | 第25-26页 |
(四)学习和生活的不平衡 | 第26-27页 |
二、成因分析 | 第27-30页 |
(一)教师不够重视 | 第27-28页 |
(二)教师缺乏相关的培训指导 | 第28页 |
(三)学生主动学习意识的缺乏 | 第28页 |
(四)教材研发团队编排不周全 | 第28-29页 |
(五)应试教育的束缚 | 第29-30页 |
第三章 初中语文“非连续性文本”阅读教学的改进对策 | 第30-39页 |
一、整体提高教师素质 | 第30-31页 |
(一)加强理论学习,学习相关理论知识 | 第30页 |
(二)选择合适教学内容 | 第30-31页 |
二、教给学生阅读方法 | 第31-37页 |
(一)读图识表类阅读 | 第31-32页 |
(二)文字拟写类阅读 | 第32-33页 |
(三)图画漫画类阅读 | 第33-34页 |
(四)材料探究类阅读 | 第34-35页 |
(五)网络跟帖类阅读 | 第35-37页 |
三、开发相关教学资源 | 第37页 |
(一)挖掘课本中“非连续性文本”材料 | 第37页 |
(二)与其他学科有效整合 | 第37页 |
(三)发挥校本教材的作用 | 第37页 |
四、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 | 第37-39页 |
(一)用好生活中的“非连续性文本”材料 | 第37-38页 |
(二)提倡阅读教学生活化 | 第38-39页 |
第四章 初中语文“非连续性文本”阅读教学案例与评析 | 第39-44页 |
一、试题中的“非连续性文本”阅读教学案例分析 | 第39-42页 |
(一)案例背景 | 第39-40页 |
(二)案例描述 | 第40-41页 |
(三)案例评析 | 第41-42页 |
二、课本中的“非连续性文本”阅读教学案例分析 | 第42-44页 |
(一)案例背景 | 第42页 |
(二)案例描述 | 第42-43页 |
(三)案例评析 | 第43-44页 |
结语 | 第44-45页 |
参考文献 | 第45-47页 |
附录 | 第47-49页 |
后记 | 第49-50页 |
个人简历 | 第50-51页 |
在学期间公开发表论文及著作情况 | 第5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