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哲学、宗教论文--心理学论文--发展心理学(人类心理学)论文--儿童心理学论文

小学高年级孤儿学生主观幸福感的积极心理教育干预研究

摘要第1-4页
Abstract第4-9页
引言第9-10页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与问题提出第10-26页
 1 核心概念界定第10-11页
   ·孤儿学生第10页
   ·主观幸福感第10-11页
   ·积极心理干预第11页
   ·积极心理教育第11页
   ·积极心理教育干预第11页
 2 孤儿相关研究第11-12页
   ·孤儿心理问题探讨第11-12页
   ·孤儿创伤后应激障碍研究第12页
 3 主观幸福感研究回顾第12-23页
   ·主观幸福感的测量第12-13页
   ·主观幸福感的影响因素第13-14页
   ·主观幸福感的干预第14-21页
   ·我国主观幸福感研究回顾第21-23页
 4 以往研究存在的问题以及本研究问题的提出第23-24页
   ·缺少对孤儿主观幸福感问题的研究第23页
   ·缺少系统、可行的孤儿学生主观幸福感干预方案第23页
   ·本研究问题的提出第23-24页
 5 研究目的与假设第24页
   ·研究目的第24页
   ·研究假设第24页
 6 研究意义第24-26页
   ·理论意义第24页
   ·现实意义第24-26页
第二部分 研究方法第26-30页
 1 被试第26页
 2 研究工具与环境第26-27页
   ·积极情感和消极情感量表第26页
   ·多维学生生活满意度量表第26页
   ·场地第26-27页
 3 实验设计第27页
 4 研究程序第27-29页
   ·积极心理教育干预方案的设计第27-28页
   ·前测第28-29页
   ·对实验班实施干预活动第29页
   ·后测第29页
   ·无关变量的控制第29页
 5 数据管理与分析第29-30页
第三部分 结果与分析第30-49页
 1 小学高年级孤儿学生主观幸福感现状第30页
 2 积极心理教育干预活动效果的量化分析第30-41页
   ·干预前,实验班、控制班两组被试前测平均分数的同质性检验第30-31页
   ·干预后,实验班与对照班即时后测分数的差异检验第31-32页
   ·干预后,实验班与对照班延时后测分数的差异检验第32-33页
   ·干预后,实验班与对照班前测与即时后测、前测与延时后测分数改变量的差异检验第33页
   ·主观幸福感干预效果的追踪分析第33-41页
 3 积极心理教育干预活动效果的质化分析第41-49页
   ·孤儿学生课堂活动感受分享第41-47页
   ·学生参加积极心理教育干预活动的自我感受报告第47-49页
第四部分 讨论第49-55页
 1 积极心理教育干预实施的效果第49-52页
   ·基于“可能的最好自己”技术而设置的“我的美好未来”活动显著提高了孤儿学生的积极情感和情感平衡,降低了消极情感第49-50页
   ·基于“三件好事”技术而设置的“幸运的我”活动显著提高了孤儿学生的自我满意度第50页
   ·基于“慈善行为”技术而设置的“做好事”活动显著提高了孤儿学生的朋友满意度第50-51页
   ·基于“时间的礼物”技术而设置的“爱的礼物”活动显著提高了孤儿学生的家庭满意度第51页
   ·基于“感恩表达”技术而设置的“我想对你说声谢谢”活动显著提高了孤儿学生的学校满意度第51-52页
 2 以心理健康教育课为途径实施积极心理干预技术有助于维持小学高年级孤儿学生主观幸福感提升效果的延续性第52页
 3 本研究的创新性第52-53页
   ·研究内容的创新第52页
   ·干预方法的创新第52-53页
 4 局限和展望第53页
   ·关于积极心理教育干预方案的适用性第53页
   ·关于积极心理教育干预延时效果的检验第53页
   ·关于积极心理教育干预效果的评估第53页
   ·关于积极心理教育干预的频次第53页
 5 教育建议第53-55页
   ·孤儿学生应注重积极心理品质的学习第53-54页
   ·学校应重视孤儿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的培养第54页
   ·教师应关注孤儿学生的积极心理品质第54页
   ·社会各界应给及孤儿学生更多的心理关注和关爱第54-55页
第五部分 结论第55-56页
参考文献第56-60页
附录第60-65页
 附录 1:学生多维生活满意度量表第60页
 附录 2:积极情感消极情感量表第60-61页
 附录 3:积极心理教育干预方案(简化版)第61-64页
 附录 4:参加积极心理干预后的感受第64-65页
致谢第65-66页
个人简历第66页

论文共66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不同任务类型下4-7岁儿童记忆群体参照效应发展特点的实验研究
下一篇:教师的情绪表达规则认知、情绪劳动策略对情绪感染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