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生合作能力干预研究--以T中学为例
| 中文摘要 | 第1-5页 |
| ABSTRACT | 第5-10页 |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23页 |
| 一、选题缘由 | 第10-11页 |
| 二、研究目的 | 第11页 |
| 三、研究意义 | 第11-12页 |
| (一)理论意义 | 第12页 |
| (二)实践意义 | 第12页 |
| 四、文献综述 | 第12-17页 |
| (一)国内研究现状 | 第12-16页 |
| (二)国外研究现状 | 第16-17页 |
| (三)研究综述小结 | 第17页 |
| 五、理论基础 | 第17-20页 |
| (一)概念界定 | 第17-18页 |
| (二)理论基础 | 第18-20页 |
| 六、研究设计 | 第20-22页 |
| (一)研究思路 | 第20页 |
| (二)研究方法 | 第20页 |
| (三)研究工具 | 第20-22页 |
| 七、创新与局限 | 第22-23页 |
| (一)创新之处 | 第22页 |
| (二)局限之处 | 第22-23页 |
| 第二章 初中生合作能力构成要素分析 | 第23-29页 |
| 一、确定要素的主要依据 | 第23-24页 |
| (一)合作能力的内涵 | 第23页 |
| (二)基于对学生合作能力要素的分析 | 第23-24页 |
| 二、要素分析 | 第24-29页 |
| (一)合作意识 | 第24-25页 |
| (二)合作技能 | 第25-27页 |
| (三)合作品质 | 第27-29页 |
| 第三章 初中生合作能力现状及影响因素分析 | 第29-34页 |
| 一、现状分析 | 第29-30页 |
| (一)合作意识现状 | 第29页 |
| (二)合作技能现状 | 第29-30页 |
| (三)合作品质现状 | 第30页 |
| 二、影响因素分析 | 第30-34页 |
| (一)个人因素 | 第30-31页 |
| (二)外部环境 | 第31-34页 |
| 第四章 初中生合作能力干预的实施 | 第34-59页 |
| 一、干预设计 | 第34-40页 |
| (一)干预目标 | 第34页 |
| (二)干预对象 | 第34页 |
| (三)干预方法 | 第34页 |
| (四)干预因子设计 | 第34页 |
| (五)干预方案内容 | 第34-40页 |
| (六)无关变量的控制 | 第40页 |
| (七)干预的实施 | 第40页 |
| 二、干预前研究对象合作能力状况分析 | 第40-43页 |
| (一)干预前学生主动参与意识状况分析 | 第41页 |
| (二)干预前学生团队精神状况分析 | 第41页 |
| (三)干预前学生友善亲和意识状况分析 | 第41页 |
| (四)干预前学生沟通能力状况分析 | 第41-42页 |
| (五)干预前学生学习能力状况分析 | 第42页 |
| (六)干预前学生组织能力状况分析 | 第42页 |
| (七)干预前学生诚信品质状况分析 | 第42页 |
| (八)干预前学生宽容品质状况分析 | 第42页 |
| (九)干预前学生责任感品质状况分析 | 第42页 |
| (十)干预前学生合作能力状况总体分析 | 第42-43页 |
| 三、干预后研究对象合作能力状况分析 | 第43-45页 |
| (一)干预后学生主动参与意识状况分析 | 第43页 |
| (二)干预后学生团队精神状况分析 | 第43页 |
| (三)干预后学生友善亲和意识状况分析 | 第43-44页 |
| (四)干预后学生沟通能力状况分析 | 第44页 |
| (五)干预后学生学习能力状况分析 | 第44页 |
| (六)干预后学生组织能力状况分析 | 第44页 |
| (七)干预后学生诚信品质状况分析 | 第44页 |
| (八)干预后学生宽容品质状况分析 | 第44页 |
| (九)干预后学生责任感品质状况分析 | 第44页 |
| (十)干预后学生合作能力状况总体分析 | 第44-45页 |
| 四、干预前后合作能力变化的显著性分析 | 第45-50页 |
| (一)主动参与意识变化的显著性检验 | 第45页 |
| (二)团队精神变化的显著性检验 | 第45-46页 |
| (三)友善亲和意识变化的显著性检验 | 第46页 |
| (四)沟通能力变化的显著性检验 | 第46页 |
| (五)学习能力变化的显著性检验 | 第46-47页 |
| (六)组织能力变化的显著性检验 | 第47页 |
| (七)诚信品质变化的显著性检验 | 第47-48页 |
| (八)宽容品质变化的显著性检验 | 第48页 |
| (九)责任感品质变化的显著性检验 | 第48-49页 |
| (十)合作意识变化的显著性检验 | 第49页 |
| (十一)合作技能变化的显著性检验 | 第49页 |
| (十二)合作品质变化的显著性检验 | 第49-50页 |
| (十三)合作能力变化的显著性检验 | 第50页 |
| 五、对比中学学生前后测试状况分析 | 第50-56页 |
| (一) Z 中学学生前测与后测描述性统计 | 第50-51页 |
| (二) Z 中学学生合作能力变化的显著性检验分析 | 第51-56页 |
| 六、结论 | 第56-57页 |
| 七、研究的不足和启示 | 第57-59页 |
| (一)研究存在的不足 | 第57-58页 |
| (二)启示 | 第58-59页 |
| 致谢 | 第59-60页 |
| 参考文献 | 第60-62页 |
| 附录 中学生积极心理品质量表 | 第62-6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