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目录 | 第1-7页 |
| CONTENTS | 第7-9页 |
| 中文摘要 | 第9-12页 |
| ABSTRACT | 第12-15页 |
| 第一章 绪论 | 第15-25页 |
| 一、《聊斋俚曲集》概述 | 第15-18页 |
| (一) 作者和版本 | 第15-16页 |
| (二) 《聊斋俚曲集》的语言特点及俚曲句式研究的价值 | 第16-18页 |
| 二、《聊斋俚曲集》语言研究概述 | 第18-22页 |
| (一) 《聊斋俚曲集》语法专题研究 | 第18-20页 |
| (二) 《聊斋俚曲集》用韵和俗字研究及方言词语校释 | 第20-22页 |
| 三、写作宗旨和研究方法 | 第22-23页 |
| (一) 写作宗旨 | 第22页 |
| (二) 研究方法 | 第22-23页 |
| 四、研究内容 | 第23-24页 |
| 五、引文体例及指称符号的说明 | 第24-25页 |
| 第二章 《聊斋俚曲集》述补结构句式 | 第25-115页 |
| 一、不带“得”的动结式述补结构 | 第26-87页 |
| (一) 述语+动(完成/结果)式 | 第26-63页 |
| (二) 述语+形(结果/状态)式 | 第63-77页 |
| (三) 关于“V+(一)个+VP”的再讨论 | 第77-87页 |
| 二、动趋式述补结构 | 第87-100页 |
| (一) 动趋式述补结构的形式特征 | 第87-93页 |
| (二) 动趋式述补结构的语义特征 | 第93-95页 |
| (三) 趋向补语相关问题研究 | 第95-100页 |
| 三、带“得/的”的述补结构 | 第100-115页 |
| (一) “V得/的O”结构 | 第100-106页 |
| (二) “V得/的C”结构 | 第106-113页 |
| (三) 相关问题讨论 | 第113-115页 |
| 第三章 《聊斋俚曲集》比较句式 | 第115-156页 |
| 一、《聊斋俚曲集》平比句 | 第116-140页 |
| (一) “比”字句 | 第116-121页 |
| (二) “和、合、与”字句 | 第121-125页 |
| (三) “像、如、似”字句 | 第125-132页 |
| (四) 比较词缺省句 | 第132-133页 |
| (五) 《聊斋俚曲集》平比体系的特点及相关问题讨论 | 第133-140页 |
| 二、差比句 | 第140-156页 |
| (一) “比”字句 | 第140-147页 |
| (二) “如、似”字句 | 第147-152页 |
| (三) 《聊斋俚曲集》特殊标记差比句 | 第152-156页 |
| 第四章 《聊斋俚曲集》把字句式 | 第156-182页 |
| 一、《聊斋俚曲集》把字句的类型 | 第157-166页 |
| (一) 狭义处置把字句 | 第157-162页 |
| (二) 广义处置把字句 | 第162-163页 |
| (三) 致使义把字句 | 第163-166页 |
| 二、《聊斋俚曲集》把字句相关问题研究 | 第166-182页 |
| (一) 把字句的一些相关问题 | 第166-177页 |
| (二) 关于处置式的产生和发展的讨论 | 第177-182页 |
| 第五章 《聊斋俚曲集》被字句式 | 第182-205页 |
| 一、被字句的类型考察和语义分析 | 第182-191页 |
| (一) “被N+VP”句 | 第182-189页 |
| (二) “被+VP”句 | 第189-191页 |
| 二、被字句相关问题讨论 | 第191-205页 |
| 第六章 《聊斋俚曲集》正反问结构句式 | 第205-221页 |
| 一、正反问结构句类型考察和语义分析 | 第205-219页 |
| (一) “VP+Neg+VP"式 | 第205-211页 |
| (二) “VP+Neg"式 | 第211-218页 |
| (三) “VP+C_1+VP+Neg+C_2”式 | 第218-219页 |
| 二、正反问结构句相关问题讨论 | 第219-221页 |
| 结语 | 第221-226页 |
| 参考文献 | 第226-231页 |
| 致谢辞 | 第231-233页 |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 第233-234页 |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第23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