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汉语形宾结构多维探究
中文摘要 | 第1-16页 |
ABSTRACT | 第16-22页 |
第1章 绪论 | 第22-29页 |
·问题的提出 | 第22-23页 |
·目标和意义 | 第23页 |
·研究内容 | 第23-25页 |
·研究重点 | 第25页 |
·研究难点 | 第25-26页 |
·指导理论 | 第26页 |
·研究方法 | 第26-28页 |
·本章小结 | 第28-29页 |
第2章 前人研究综述 | 第29-50页 |
·导语 | 第29页 |
·带宾形容词词类归属讨论 | 第29-42页 |
·临时活用说 | 第29-35页 |
·形动兼类说 | 第35-39页 |
·“词性不变”说 | 第39-41页 |
·“区别对待”说 | 第41-42页 |
·形容词带宾语分类研究 | 第42-45页 |
·按语义关系分类 | 第42-43页 |
·按句法格式分类 | 第43-44页 |
·按音节或语素分类 | 第44-45页 |
·形容词带宾语定量研究 | 第45-47页 |
·形容词带宾语现象解释 | 第47-48页 |
·以往研究总结及有待解决的问题 | 第48-49页 |
·本章小结 | 第49-50页 |
第3章 形容词带宾语现象内省探究 | 第50-59页 |
·导语 | 第50页 |
·词典标注的形容词类别 | 第50-51页 |
·内省分析 | 第51-57页 |
·内省方法 | 第51-52页 |
·拟考察的形宾语义类选择 | 第52-53页 |
·单音节形容词带宾语内省考察 | 第53-54页 |
·双(多)音节形容词带宾语内省考察 | 第54-57页 |
·形容词带使动宾语的初步解释 | 第57页 |
·本章小结 | 第57-59页 |
第4章 形容词带宾语可接受度问卷调查 | 第59-67页 |
·导语 | 第59页 |
·问卷设计 | 第59-60页 |
·性质形容词带宾语可接受度调查 | 第60-63页 |
·主谓结构形容词带宾语可接受度调查 | 第60-61页 |
·偏正结构形容词带宾语可接受度调查 | 第61页 |
·动宾结构形容词带宾语可接受度调查 | 第61-62页 |
·补充结构形容词带宾语可接受度调查 | 第62页 |
·性质形容词带宾问卷综合分析 | 第62-63页 |
·状态形容词带宾语可接受度调查 | 第63-64页 |
·属性形容词带宾语可接受度调查 | 第64页 |
·口语形容词带宾语可接受度调查 | 第64-65页 |
·书面语形容词带宾语可接受度调查 | 第65-66页 |
·本章小结 | 第66-67页 |
第5章 语料库中形宾短语的定量分析 | 第67-83页 |
·导语 | 第67页 |
·语料库建设 | 第67-74页 |
·选材与抽样 | 第67-70页 |
·语料加工 | 第70-71页 |
·语料库基本统计结果 | 第71-73页 |
·形宾短语的获取 | 第73-74页 |
·带宾形容词统计分析 | 第74-82页 |
·带宾单音节形容词统计分析 | 第74-76页 |
·带宾双(多)音节形容词统计分析 | 第76-79页 |
·词典中形动兼类词在语料库中的表现 | 第79页 |
·带宾形容词在形容词中所占比例 | 第79-81页 |
·状态形容词带宾语 | 第81-82页 |
·本章小结 | 第82-83页 |
第6章 形宾结构的句法解释 | 第83-104页 |
·导语 | 第83页 |
·本研究的理论依据 | 第83-85页 |
·形容词作谓语现象句法解释 | 第85-88页 |
·轻动词理论对形宾结构的解释 | 第88-101页 |
·对使动义形宾结构的解释 | 第88-90页 |
·对意动义形宾结构的解释 | 第90-92页 |
·对对动义形宾结构的解释 | 第92-93页 |
·对原因义形宾结构的解释 | 第93-94页 |
·对比较义形宾结构的解释 | 第94-98页 |
·对存现义形宾结构的解释 | 第98-99页 |
·动结式中形宾结构的解释 | 第99-101页 |
·古汉语形宾结构解释 | 第101-102页 |
·本章小结 | 第102-104页 |
第7章 形容词带宾语的内外因分析 | 第104-122页 |
·导语 | 第104页 |
·影响各类形宾结构可接受度的因素 | 第104-108页 |
·形容词的摹状性 | 第104-106页 |
·韵律对句法的影响 | 第106-108页 |
·形宾组合未能大规模使用的因素 | 第108-111页 |
·可替代句式——动结结构的出现 | 第108-109页 |
·可替代词汇的出现 | 第109-110页 |
·句式复杂化和表达精细化的需求 | 第110-111页 |
·形名结构分析为谓宾结构的条件 | 第111-117页 |
·形容词后的名词性成分 | 第111-113页 |
·动态助词“着、了、过” | 第113-114页 |
·趋向动词“起、上、下” | 第114-115页 |
·AA、A—A、A了A | 第115页 |
·对称结构 | 第115-116页 |
·否定词、情态动词 | 第116页 |
·句子、超句子单位 | 第116-117页 |
·形容词带宾语需要辅助条件的原因 | 第117-118页 |
·在形宾现象上汉英差异的原因 | 第118-120页 |
·形宾结构中形容词的词类归属 | 第120-121页 |
·本章小结 | 第121-122页 |
第8章 余论 | 第122-126页 |
·本研究的主要贡献 | 第122-123页 |
·本文的不足之处 | 第123-124页 |
·课题展望 | 第124-126页 |
附录 | 第126-137页 |
参考文献 | 第137-144页 |
致谢 | 第144-146页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146-147页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第14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