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5页 |
| Abstract | 第5-11页 |
| 第一章 绪论 | 第11-29页 |
| ·中国白酒概述 | 第11-14页 |
| ·四甲基吡嗪类的性质与功能 | 第14-18页 |
| ·吡嗪类物质分析方法 | 第18-20页 |
| ·吡嗪类物质前处理方法 | 第18-19页 |
| ·吡嗪类物质检测方法 | 第19-20页 |
| ·食品中吡嗪类物质的研究进展 | 第20-25页 |
| ·Maillard 反应中吡嗪物质的形成 | 第20-22页 |
| ·微生物发酵产四甲基研究进展 | 第22-24页 |
| ·白酒固态发酵过程中四甲基吡嗪的合成 | 第24-25页 |
| ·本论文的研究意义与主要研究内容 | 第25-29页 |
| ·本论文的研究意义 | 第25页 |
| ·白酒中四甲基吡嗪在固态发酵过程中的合成研究存在的问题 | 第25-27页 |
| ·本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 第27-29页 |
| 第二章 白酒中吡嗪类物质检测方法的建立及其在不同香型白酒中的分布 | 第29-39页 |
| ·前言 | 第29-30页 |
| ·材料与方法 | 第30-31页 |
| ·仪器与试剂 | 第30页 |
| ·酒样来源 | 第30-31页 |
| ·分析方法 | 第31页 |
| ·结果与讨论 | 第31-38页 |
| ·今世缘芝麻香酒 GC×GC-TOF/MS 定性分析 | 第31-34页 |
| ·白酒中吡嗪类物质定量分析 | 第34-36页 |
| ·顶空固相微萃取条件的优化 | 第34-35页 |
| ·HS-SPME 气相色谱检测吡嗪类物质标准曲线 | 第35-36页 |
| ·不同香型白酒中吡嗪类物质含量比较 | 第36-38页 |
| ·本章结论 | 第38-39页 |
| 第三章 白酒固态发酵不同阶段吡嗪类物质形成规律研究 | 第39-51页 |
| ·前言 | 第39-40页 |
| ·材料与方法 | 第40-42页 |
| ·仪器与试剂 | 第40页 |
| ·制曲原料与配 | 第40页 |
| ·培养条件 | 第40-41页 |
| ·曲和酒醅中水分含量测定 | 第41页 |
| ·样品前处理 | 第41-42页 |
| ·吡嗪类物质的测定 | 第42页 |
| ·结果与讨论 | 第42-50页 |
| ·曲和酒醅中吡嗪类物质检测方法的建立 | 第42-43页 |
| ·大曲中吡嗪类物质的定量分析 | 第43-45页 |
| ·麸曲中吡嗪类物质的定量分析 | 第45-47页 |
| ·堆积过程中吡嗪类物质含量的变化 | 第47-49页 |
| ·白酒蒸馏中不同阶段吡嗪类物质含量变化 | 第49-50页 |
| ·本章结论 | 第50-51页 |
| 第四章 细菌曲中高产四甲基吡嗪菌株的鉴定及其生理生化特征分析 | 第51-61页 |
| ·前言 | 第51页 |
| ·材料与方法 | 第51-54页 |
| ·仪器与试剂 | 第51-52页 |
| ·菌株 | 第52页 |
| ·培养基 | 第52页 |
| ·培养条件 | 第52页 |
| ·菌株的分类鉴定 | 第52-53页 |
| ·分析方法 | 第53-54页 |
| ·结果与讨论 | 第54-59页 |
| ·不同菌株产四甲基吡嗪含量测定 | 第54页 |
| ·菌落形态特征 | 第54-55页 |
| ·生理生化特性 | 第55-56页 |
| ·16S rDNA 序列分析 | 第56-57页 |
| ·构建系统发育树 | 第57-58页 |
| ·基于 MADLI-TOF-MS 的菌株鉴定分析 | 第58-59页 |
| ·本章结论 | 第59-61页 |
| 第五章 B. subtilis S12 固态培养条件下四甲基吡嗪的合成机制研究 | 第61-73页 |
| ·前言 | 第61页 |
| ·材料与方法 | 第61-64页 |
| ·仪器与试剂 | 第61-62页 |
| ·菌种 | 第62页 |
| ·培养基 | 第62页 |
| ·培养条件 | 第62页 |
| ·3-羟基丁酮及四甲基吡嗪的提取 | 第62页 |
| ·粗酶液的制备 | 第62-63页 |
| ·分析方法 | 第63-64页 |
| ·结果与讨论 | 第64-72页 |
| ·GC 检测 3-羟基丁酮标准曲线 | 第64页 |
| ·固态条件下四甲基吡嗪化学合成分析 | 第64-66页 |
| ·四甲基吡嗪合成热反应研究 | 第66-67页 |
| ·B.subtilis S112 固态培养养下 3-羟基丁酮分析 | 第67页 |
| ·制曲过程中四甲基吡嗪合成时曲中 N 源的存在形式及其来源 | 第67-70页 |
| ·B. subtilis S12 固态条件下四甲基吡嗪合成网络 | 第70-71页 |
| ·B. subtilis S12 产四甲基吡嗪的原位反应验证 | 第71-72页 |
| ·本章结论 | 第72-73页 |
| 第六章 Bacillus subtilis S12 固态培养过程中四甲基吡嗪合成的机理建模 | 第73-85页 |
| ·前言 | 第73-74页 |
| ·实验材料与方法 | 第74-76页 |
| ·仪器与试剂 | 第74页 |
| ·菌种 | 第74页 |
| ·培养基 | 第74页 |
| ·培养条件 | 第74页 |
| ·B. subtilis S12 荧光 PCR 定量 | 第74-75页 |
| ·细菌曲中 3-羟基丁酮及四甲基吡嗪的提取 | 第75页 |
| ·分析方法 | 第75-76页 |
| ·结果与讨论 | 第76-84页 |
| ·不同温度下四甲基吡嗪发酵过程分析 | 第76-77页 |
| ·不同温度下 Bacillus subtilis S12 合成四甲基吡嗪的发酵过程分析 | 第77-78页 |
| ·固态制曲条件下 Bacillus subtilis S12 合成四甲基吡嗪的动力模型建立 | 第78-80页 |
| ·纯 Bacillus subtilis S12 细菌曲中合成四甲基吡嗪发酵模型的拟合分析 | 第80-83页 |
| ·四甲基吡嗪合成动力学模型和自控制设备联用强化四甲基吡嗪生成 | 第83-84页 |
| ·本章结论 | 第84-85页 |
| 结论与展望 | 第85-89页 |
| 论文创新点 | 第89-91页 |
| 致谢 | 第91-93页 |
| 参考文献 | 第93-104页 |
| 附录 Ⅰ:作者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与专利 | 第104-105页 |
| 附录 Ⅱ:英文缩写与中文名称对照 | 第105-106页 |
| 附录 Ⅲ:风味物质全二维飞行时间质谱分析结果 | 第106-11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