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8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8-11页 |
第一节 选题的缘起与意义 | 第8-9页 |
一、选题的缘起 | 第8页 |
二、选题的意义 | 第8-9页 |
第二节 研究目的与方法 | 第9页 |
一、研究目的 | 第9页 |
二、研究方法 | 第9页 |
第三节 蒙古族长调相关研究动态简要总结与文献综述 | 第9-11页 |
一、蒙古族长调相关研究动态简要总结 | 第9-10页 |
二、文献综述 | 第10-11页 |
第二章 蒙古族长调的历史渊源 | 第11-13页 |
第三章 蒙古族长调民歌的原生态特征与体裁特色 | 第13-17页 |
第一节 蒙古族长调民歌的原生态特征 | 第13-16页 |
一、歌唱色彩的多样性 | 第13-14页 |
二、音乐风格的原生态性 | 第14-16页 |
第二节 蒙古族长调民歌的体裁特色 | 第16-17页 |
一、长调民歌内容的丰富性 | 第16页 |
二、长调民歌体裁的广泛性 | 第16-17页 |
第四章 蒙古族长调对人发展的影响及其社会文化功能 | 第17-23页 |
第一节 蒙古族长调对人的智力因素的影响 | 第17-19页 |
一、有助于想象力的培养 | 第17-18页 |
二、有助于创造思维的提升 | 第18-19页 |
三、有助于语言能力的锻炼 | 第19页 |
第二节 蒙古族长调对人的非智力因素的影响 | 第19-21页 |
一、有助于蒙古人性格的塑造 | 第19-20页 |
二、有助于人们情感的宣泄 | 第20-21页 |
三、有助于人们审美情趣的提高 | 第21页 |
第三节 蒙古族长调的社会文化功能 | 第21-23页 |
一、增强民族自豪感 | 第21-22页 |
二、提升审美愉悦 | 第22页 |
三、丰富各种知识 | 第22-23页 |
四、重要节日、仪式上的娱乐功能 | 第23页 |
第五章 蒙古族长调的传承方式与现状 | 第23-29页 |
第一节 蒙古族长调的传承方式 | 第23-26页 |
一、家族亲缘式传承 | 第24页 |
二、师徒授受传承 | 第24-25页 |
三、社会民俗传承 | 第25-26页 |
第二节 蒙古族长调的传承方式的变迁 | 第26-29页 |
一、家族亲缘式传承的变化 | 第26-27页 |
二、师徒授受传承的变化 | 第27-28页 |
三、社会民俗传承的变化 | 第28页 |
四、新型传承方式的出现 | 第28-29页 |
第六章 蒙古族长调传承中所遭遇的困境 | 第29-35页 |
第一节 自然生态环境的变迁 | 第29-31页 |
一、自然生态环境改变的原因 | 第30页 |
二、自然生态环境改变带来的生活变革 | 第30-31页 |
第二节 价值观念的影响 | 第31-35页 |
一、市场经济对草原文化的冲击 | 第32页 |
二、外来音乐对长调音乐的排挤 | 第32-33页 |
三、母语教育呈现下降趋势 | 第33页 |
四、现代传媒对长调的忽视与冲击 | 第33-35页 |
第七章 如何积极做好蒙古族长调的传承 | 第35-39页 |
一、由国家制定相关的政策、条例,鼓励并保护蒙古族长调的传承 | 第35-36页 |
二、充分利用大众传媒手段普及长调民歌 | 第36-37页 |
三、以学校教育为基础,以课程方式在制度化教育中积极渗透 | 第37-38页 |
四、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推动蒙古族长调民歌的创新 | 第38-39页 |
结语 | 第39-40页 |
参考文献 | 第40-42页 |
附录 | 第42-46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第46-48页 |
后记 | 第4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