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7页 |
目录 | 第7-10页 |
第1章 引言 | 第10-20页 |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10-11页 |
·研究背景 | 第10页 |
·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10-11页 |
·概念的界定 | 第11-14页 |
·大学 | 第11页 |
·培养计划 | 第11-14页 |
·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 第14-17页 |
·国内有关大学本科人才培养计划的研究 | 第14-15页 |
·国外有关大学本科人才培养计划的研究 | 第15-16页 |
·国内外有关大学本科人才培养计划研究的述评 | 第16-17页 |
·研究思路与方法 | 第17-20页 |
·本文的研究思路 | 第17-18页 |
·本文的研究方法 | 第18-20页 |
第2章 大学人才培养的理念 | 第20-27页 |
·国外的大学人才培养的理念 | 第20-24页 |
·洪堡的大学人才培养理念 | 第20-21页 |
·纽曼的大学人才培养理念 | 第21-23页 |
·赫钦斯的大学人才培养理念 | 第23-24页 |
·科尔的大学人才培养理念 | 第24页 |
·我国的大学人才培养的理念 | 第24-27页 |
·蔡元培的大学人才培养理念 | 第25页 |
·梅贻琦的大学人才培养理念 | 第25-27页 |
第3章 我国大学本科人才培养计划不同阶段的比较 | 第27-37页 |
·我国大学本科人才培养计划的历史沿革 | 第27-32页 |
·改造与借鉴阶段:1949—1957年 | 第27-29页 |
·探索与调整阶段:1958—1965年 | 第29-30页 |
·挫折与倒退阶段:1966—1976年 | 第30页 |
·恢复与发展阶段:1977—1992年 | 第30-31页 |
·高潮与深化阶段:1993年以后 | 第31-32页 |
·我国大学本科人才培养计划不同发展阶段的特点 | 第32-36页 |
·统一性大学教学计划(1949—1957年) | 第32-33页 |
·参考性大学教学计划(1958—1965年) | 第33-34页 |
·挫折与倒退时期:1966—1976年 | 第34页 |
·参考性大学教学计划向自主性大学教学计划过渡(1977—1992年) | 第34-35页 |
·自主性大学教学计划(1993年以后) | 第35-36页 |
·五阶段培养计划的综合述评 | 第36-37页 |
第4章 现阶段国内外大学本科人才培养计划比较 | 第37-63页 |
·美国大学本科人才培养计划及特点 | 第37-45页 |
·耶鲁大学本科人才培养计划 | 第37-39页 |
·哈佛大学本科人才培养计划 | 第39-41页 |
·麻省理工学院本科人才培养计划 | 第41-44页 |
·美国大学本科培养计划的特点 | 第44-45页 |
·英国大学本科人才培养计划及特点 | 第45-48页 |
·牛津大学本科人才培养计划 | 第45-46页 |
·剑桥大学本科有才培养计划 | 第46-47页 |
·英国大学本科人才培养计划的特点 | 第47-48页 |
·我国大学本科人才培养计划及特点 | 第48-56页 |
·南京大学本科人才培养计划 | 第49-51页 |
·清华大学本科人才培养计划 | 第51-56页 |
·我国大学本科人才培养计划的特点 | 第56页 |
·国内外大学本科人才培养计划的比较 | 第56-63页 |
·培养目标 | 第56-57页 |
·学分设置 | 第57-58页 |
·课程设置 | 第58-60页 |
·培养途径 | 第60-61页 |
·问题与启示 | 第61-63页 |
第5章 我国大学本科人才培养计划的优化设计 | 第63-68页 |
·我国大学本科人才培养计划优化设计的指导思想及基本原则 | 第63-64页 |
·指导思想 | 第63页 |
·基本原则 | 第63-64页 |
·我国大学本科人才培养计划的优化建议 | 第64-68页 |
·人才培养目标 | 第65-66页 |
·课程设置 | 第66-67页 |
·培养途径 | 第67-68页 |
第六章 结束语 | 第68-69页 |
参考文献 | 第69-72页 |
致谢 | 第7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