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乐教学术语的辩证解析
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9页 |
前言 | 第9-10页 |
第一章 声乐教学术语的产生及特性分析 | 第10-13页 |
一 声乐教学术语的产生 | 第10页 |
二 声乐教学术语的特性分析 | 第10-13页 |
1 实践经验性 | 第10-11页 |
2 个体习惯性 | 第11页 |
3 语言修辞性 | 第11页 |
4 即兴创造性 | 第11-12页 |
5 发展变化性 | 第12-13页 |
第二章 声乐教学术语的分类 | 第13-14页 |
一 声乐教学术语的分类标准概况 | 第13页 |
二 按歌唱基本要素对声乐教学术语的分类 | 第13-14页 |
1 与歌唱呼吸有关的术语 | 第13页 |
2 与发声有关的术语 | 第13页 |
3 与共鸣有关的术语 | 第13页 |
4 与咬字有关的术语 | 第13页 |
5 与声区有关的术语 | 第13-14页 |
第三章 呼吸术语的辩证解析 | 第14-19页 |
一 解析与歌唱呼吸有关的术语 | 第14-17页 |
1 丹田气、气沉丹田 | 第14页 |
2 横膈膜(膈肌、膈) | 第14-15页 |
3 胸腹联合式呼吸 | 第15-16页 |
4 支持、保持、控制、对抗、托住 | 第16页 |
5 支撑带 | 第16页 |
6 支点 | 第16-17页 |
7 提气、放下来、叹下来 | 第17页 |
8 气深、气浅 | 第17页 |
二 歌唱呼吸术语的辩证分析 | 第17-19页 |
第四章 发声术语的辩证解析 | 第19-26页 |
一 解析与歌唱发声有关的术语 | 第19-24页 |
1 嗓、嗓子、嗓音 | 第19页 |
2 声带、声门 | 第19-20页 |
3 打开喉咙 | 第20页 |
4 放下喉头 | 第20-21页 |
5 兴奋、提起、积极 | 第21页 |
6 起音、软起音、硬起音 | 第21-22页 |
7 轻机能、重机能、头声、胸声、混声 | 第22-23页 |
8 真声、假声、半声 | 第23页 |
9 声音位置、高位置 | 第23-24页 |
10 靠前”、“靠后” | 第24页 |
二 歌唱发声术语的辩证分析 | 第24-26页 |
第五章 歌唱共鸣术语的辩证解析 | 第26-31页 |
一 解析与歌唱共鸣有关的术语 | 第26-29页 |
1 共鸣、共鸣腔体 | 第26页 |
2 口咽腔共鸣 | 第26-27页 |
3 胸腔共鸣 | 第27页 |
4 头腔共鸣 | 第27-28页 |
5 鼻腔共鸣、面罩 | 第28-29页 |
6 脑后摘筋 | 第29页 |
7 通道、管子 | 第29页 |
二 歌唱共鸣有关术语的辩证分析 | 第29-31页 |
第六章 歌唱咬字术语的辩证解析 | 第31-33页 |
一 解析与歌唱咬字有关的术语 | 第31-32页 |
1 子音、母音 | 第31页 |
2 子前母后 | 第31页 |
3 字正腔圆 | 第31-32页 |
二 歌唱咬字术语的辩证分析 | 第32-33页 |
第七章 歌唱声区术语的辩证解析 | 第33-37页 |
一 解析与歌唱声区有关的术语 | 第33-35页 |
1 声区、头声区、中声区、胸声区 | 第33页 |
2 破裂音、换声点、过渡音 | 第33-34页 |
3 掩盖(关闭) | 第34-35页 |
二 歌唱声区术语的辩证分析 | 第35-37页 |
第八章 声乐教学术语在使用中应注意的原则 | 第37-39页 |
一 感性与理性相结合的原则 | 第37页 |
二 语言丰富与简练精确相结合的原则 | 第37页 |
三 辩证的运用的原则 | 第37-39页 |
结论 | 第39-40页 |
注释 | 第40-42页 |
参考书目 | 第42-43页 |
后记 | 第4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