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语言、文字论文--语言学论文--应用语言学论文

可解释的隐喻理解动态评价研究

摘要第4-5页
Abstract第5-6页
第一章 绪论第13-23页
    1.1 课题的提出第13-14页
    1.2 隐喻研究进展第14-16页
        1.2.1 隐喻识别第14-15页
        1.2.2 隐喻理解第15-16页
    1.3 隐喻理解评价第16-18页
        1.3.1 人工评价的问题第16-17页
        1.3.2 自动评价的困难第17-18页
    1.4 隐喻资源第18-20页
        1.4.1 相关知识库第18-19页
        1.4.2 相关语料库第19-20页
    1.5 本文的主要工作第20-21页
    1.6 本文的组织结构第21-23页
第二章 隐喻的句法特征与语义特征第23-33页
    2.1 隐喻的组成成分第23-24页
    2.2 隐喻的句法特征第24-27页
        2.2.1 名词性隐喻第24-26页
        2.2.2 动词性隐喻第26-27页
    2.3 隐喻的语义特征第27-33页
        2.3.1 多角度第27-29页
        2.3.2 结构相似第29-33页
第三章 隐喻理解的动态评价模型第33-43页
    3.1 场景与相似场景第33-35页
    3.2 场景间的推理规则第35-36页
    3.3 隐喻理解的评价标准第36-37页
    3.4 动态评价模型与其特点第37-43页
        3.4.1 动态评价模型第37-38页
        3.4.2 动态性第38-39页
        3.4.3 可解释性第39-43页
第四章 名词性隐喻理解的动态评价方法第43-55页
    4.1 名词性隐喻理解的评价流程第43-44页
    4.2 概念属性相关度的计算第44-47页
        4.2.1 谷歌距离第44-45页
        4.2.2 概念属性相关度阈值第45页
        4.2.3 属性偏移第45-47页
    4.3 动作相似度的计算第47-50页
        4.3.1 语料预处理第47-48页
        4.3.2 动作相似度第48-50页
    4.4 相似场景的构建第50-51页
    4.5 评价方法的检验第51-55页
        4.5.1 测试集第51页
        4.5.2 实验结果第51-53页
        4.5.3 实验结果分析第53-55页
第五章 动词性隐喻理解的动态评价方法第55-65页
    5.1 动词性隐喻理解的评价流程第55-56页
    5.2 概念动作相关度的计算第56-57页
    5.3 动作相似度的计算第57-60页
        5.3.1 动作的同义词扩展第57-58页
        5.3.2 同义词扩展的剪枝第58-59页
        5.3.3 相似度计算方法的比较第59-60页
    5.4 相似场景的构建第60-62页
    5.5 评价方法的检验第62-65页
        5.5.1 测试集第62页
        5.5.2 实验结果第62-63页
        5.5.3 实验结果分析第63-65页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第65-67页
    6.1 本文的主要贡献第65-66页
    6.2 未来的研究方向第66-67页
参考文献第67-73页
致谢第73-75页
附录A 名词隐喻理解的评价结果及相似场景第75-79页
附录B 动词隐喻理解的评价结果及相似场景第79-81页

论文共81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泰国Panghudsahasart School汉语教学情况调查研究
下一篇:《儿童早期健康与教育:预警、干预及政策》第四章和第五章选译(英译汉)及翻译研究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