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文摘要 | 第12-14页 |
| Abstract | 第14-15页 |
| 第一章 引言 | 第16-22页 |
| 1.1 平遥的地理及平遥方言概况 | 第16-18页 |
| 1.2 与本文相关的前贤研究成果综述 | 第18-19页 |
| 1.2.1 汉语复句关联标记的研究现状 | 第18-19页 |
| 1.2.2 汉语复句关联标记模式的类型学研究 | 第19页 |
| 1.3 与本文相关的概念说明 | 第19-20页 |
| 1.4 研究的理论方法、语料来源及选题意义 | 第20-22页 |
| 第二章 平遥方言复句的关联标记及关联标记模式 | 第22-55页 |
| 2.1 平遥方言复句关联标记及关联模式概念说明 | 第22-25页 |
| 2.1.1 关联标记的数量类型及词类范围 | 第22-24页 |
| 2.1.2 复句的关联标记模式 | 第24页 |
| 2.1.3 复句的分类与关联模式优先序列的数据来源 | 第24-25页 |
| 2.2 平遥方言因果复句的关联标记与关联标记模式 | 第25-28页 |
| 2.2.1 平遥方言因果复句的关联标记 | 第25-26页 |
| 2.2.2 平遥方言因果复句的关联标记模式 | 第26-28页 |
| 2.3 平遥方言条件复句的关联标记与关联标记模式 | 第28-31页 |
| 2.3.1 平遥方言条件复句的关联标记 | 第28-29页 |
| 2.3.2 平遥方言条件复句的关联标记模式 | 第29-31页 |
| 2.4 平遥方言假设复句的关联标记与关联标记模式 | 第31-35页 |
| 2.4.1 平遥方言假设复句的关联标记 | 第31-32页 |
| 2.4.2 平遥方言假设复句的关联模式 | 第32-35页 |
| 2.5 平遥方言并列复句的关联标记及关联标记模式 | 第35-37页 |
| 2.5.1 平遥方言并列复句的关联标记 | 第35-36页 |
| 2.5.2 平遥方言并列复句的关联标记模式 | 第36-37页 |
| 2.6 平遥方言顺承复句的关联标记及关联标记模式 | 第37-39页 |
| 2.6.1 平遥方言顺承复句的关联标记 | 第37页 |
| 2.6.2 平遥方言顺承复句的关联标记模式 | 第37-39页 |
| 2.7 平遥方言递进复句的关联标记及关联标记模式 | 第39-42页 |
| 2.7.1 平遥方言递进复句的关联标记 | 第39-40页 |
| 2.7.2 平遥方言递进复句的关联标记模式 | 第40-42页 |
| 2.8 平遥方言选择复句的关联标记及关联标记模式 | 第42-44页 |
| 2.8.1 平遥方言选择复句的关联标记 | 第42页 |
| 2.8.2 平遥方言选择复句的关联标记模式 | 第42-44页 |
| 2.9 平遥方言转折复句的关联标记及关联标记模式 | 第44-46页 |
| 2.9.1 平遥方言转折复句的关联标记 | 第44页 |
| 2.9.2 平遥方言转折复句的关联标记模式 | 第44-46页 |
| 2.10 平遥方言让步复句的关联标记及关联标记模式 | 第46-48页 |
| 2.10.1 平遥方言让步复句的关联标记 | 第46页 |
| 2.10.2 平遥方言让步复句的关联标记模式 | 第46-48页 |
| 2.11 小结 | 第48-55页 |
| 2.11.1 平遥方言复句关联模式的特征 | 第48-50页 |
| 2.11.2 平遥方言与其他方言复句关联模式的比较 | 第50-55页 |
| 第三章 平遥方言复句关联标记的分布位置 | 第55-64页 |
| 3.1 平遥方言复句语序颠倒前关联标记的分布位置 | 第55-60页 |
| 3.2 平遥方言复句语序颠倒后关联标记的分布位置 | 第60-62页 |
| 3.3 小结 | 第62-64页 |
| 第四章 平遥复句关联标记的居中程度 | 第64-73页 |
| 4.1 平遥方言因果类复句关联标记居中程度序列 | 第65-68页 |
| 4.2 平遥方言并列类复句关联标记居中程度序列 | 第68-70页 |
| 4.3 平遥方言转折类复句关联标记居中程度序列 | 第70-71页 |
| 4.4 小结 | 第71-73页 |
| 第五章 关联标记“就、才、还、也”等从前置到后置的演变 | 第73-77页 |
| 结语 | 第77-79页 |
| 参考文献 | 第79-81页 |
| 研究成果 | 第81-82页 |
| 致谢 | 第82-83页 |
| 个人简况及联系方式 | 第83-8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