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2-18页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第12-14页 |
1.2 研究思路与框架 | 第14-15页 |
1.3 研究方法与内容 | 第15-17页 |
1.4 创新与贡献 | 第17-18页 |
第二章 理论研究与文献回顾 | 第18-32页 |
2.1 相关概念界定 | 第18-20页 |
2.2 员工流失成因与对策研究与理论综述 | 第20-30页 |
2.2.1 员工流失成因的理论模型 | 第20-25页 |
2.2.2 员工流失的影响因素 | 第25-27页 |
2.2.3 员工流失对策的文献综述 | 第27-30页 |
2.3 医疗器械行业员工流失的相关研究 | 第30-31页 |
2.4 文献综述小结 | 第31-32页 |
第三章 A公司研发人员流失现状 | 第32-46页 |
3.1 医疗器械行业人才状况 | 第32-33页 |
3.2 A公司人力资源状况 | 第33-34页 |
3.3 A公司研发人员现状 | 第34-41页 |
3.3.1 A公司研发人员情况 | 第34-37页 |
3.3.2 A公司研发人员流失情况 | 第37-40页 |
3.3.3 A公司研发人员流失的特点 | 第40-41页 |
3.4 研发人员流失对A公司的负面影响 | 第41-46页 |
3.4.1 人力资源重置成本增加 | 第41-43页 |
3.4.2 削弱企业竞争优势增加企业竞争的外部压力 | 第43-44页 |
3.4.3 企业竞争机密泄露 | 第44页 |
3.4.4 影响团队士气和损害企业形象 | 第44-46页 |
第四章 A公司研发人员流失原因调查 | 第46-66页 |
4.1 研发人员问卷调查及结果 | 第46-59页 |
4.1.1 调查问卷设计 | 第46-47页 |
4.1.2 调查样本 | 第47页 |
4.1.3 问卷样本信息统计分析 | 第47-49页 |
4.1.4 问卷调查结果统计分析 | 第49-56页 |
4.1.5 流失原因扩展调查 | 第56-59页 |
4.2 研发人员流失的深入访谈与分析 | 第59-66页 |
4.2.1 离职研发人员访谈 | 第59-61页 |
4.2.2 企业高管访谈 | 第61-63页 |
4.2.3 访谈结论 | 第63-66页 |
第五章 研发人员流失原因分析 | 第66-73页 |
5.1 个人因素 | 第66-68页 |
5.1.1 创新形势下研发人才对提升自身竞争力的强烈驱动 | 第66页 |
5.1.2 跨界研发人才的就业观转变 | 第66-67页 |
5.1.3 对企业外部改变工作角色收益的预期 | 第67-68页 |
5.2 企业因素 | 第68-70页 |
5.2.1 激励形式单一忽略研发员工多元化需求 | 第68页 |
5.2.2 缺乏研发部门岗位实际需要为导向的培训 | 第68页 |
5.2.3 晋升制度缓慢高端研发人才面临职业瓶颈 | 第68-70页 |
5.3 行业及社会因素 | 第70-73页 |
5.3.1 行业体量庞大发展迅速研发人才需求持续升温 | 第70页 |
5.3.2 人才向二三线城市回流 | 第70-71页 |
5.3.3 移动互联网时代下人才求职渠道多样化 | 第71-73页 |
第六章 研发人员流失的解决对策 | 第73-91页 |
6.1 贴近市场的新型研发人才策略 | 第73-76页 |
6.1.1 跨界引才缓解研发人才缺口 | 第73-74页 |
6.1.2 新一线城市研发中心新布局方向 | 第74-76页 |
6.2 创建富有吸引力的全面薪酬激励制度 | 第76-80页 |
6.2.1 打破单一激励方式构建组合式薪酬制度 | 第76-79页 |
6.2.2 研发人员认可项目差异化奖励 | 第79-80页 |
6.3 构建多维职业发展体系助力研发人才打破通道瓶颈 | 第80-83页 |
6.3.1 建设横向职业通道满足研发人才跨领域发展需求 | 第80-82页 |
6.3.2 保证通道之间转换的平行与平等 | 第82页 |
6.3.3 搭建全球技术交流平台打破技术路线天花板 | 第82-83页 |
6.4 完善培训体系兼顾研发培训需求 | 第83-87页 |
6.4.1 建立公司内部研发培训认证体系 | 第84页 |
6.4.2 开发研发类管理课程,帮助技术人才成功转型 | 第84-86页 |
6.4.3 医疗新趋势下加强研发人员新技能培训 | 第86-87页 |
6.5 推进公司文化建设树立人本理念 | 第87-91页 |
6.5.1 公司与员工建立互惠共赢的“联盟”关系 | 第88-89页 |
6.5.2 合理授权激发员工工作潜能 | 第89页 |
6.5.3 完善沟通渠道营造良好企业氛围 | 第89-91页 |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 第91-93页 |
7.1 研究结论 | 第91页 |
7.2 不足与展望 | 第91-93页 |
参考文献 | 第93-96页 |
附录 | 第96-99页 |
致谢 | 第9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