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6-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第1章 绪论 | 第9-15页 |
1.1 选题背景与选题意义 | 第9-10页 |
1.1.1 选题背景 | 第9页 |
1.1.2 选题意义 | 第9-10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0-12页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0-11页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1-12页 |
1.3 研究目的与内容 | 第12-13页 |
1.3.1 研究目的 | 第12页 |
1.3.2 研究内容 | 第12-13页 |
1.4 研究思路与方法 | 第13-15页 |
1.4.1 研究思路 | 第13页 |
1.4.2 研究方法 | 第13-15页 |
第2章 相关概念及理论基础 | 第15-19页 |
2.1 相关概念 | 第15-17页 |
2.1.1 地理学科核心素养 | 第15页 |
2.1.2 区域 | 第15页 |
2.1.3 区域认知 | 第15-16页 |
2.1.4 区域认知素养 | 第16-17页 |
2.2 相关理论基础 | 第17-19页 |
2.2.1 认知结构理论 | 第17页 |
2.2.2 情境认知理论 | 第17-18页 |
2.2.3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 第18页 |
2.2.4 加涅的信息加工理论 | 第18页 |
2.2.5 人地协调论 | 第18-19页 |
第3章 高中生区域认知素养现状调查 | 第19-32页 |
3.1 教师调查 | 第19-24页 |
3.1.1 调查目的与对象 | 第19页 |
3.1.2 调查数据分析 | 第19-23页 |
3.1.3 结论 | 第23-24页 |
3.2 学生调查 | 第24-32页 |
3.2.1 调查目的与对象 | 第24页 |
3.2.2 测试卷结构与内容分析 | 第24-27页 |
3.2.3 调查数据分析 | 第27-30页 |
3.2.4 存在的问题 | 第30-32页 |
第4章 高中生区域认知素养的培养策略 | 第32-41页 |
4.1 区域认知素养培养的原则 | 第32-33页 |
4.1.1 理论结合实践原则 | 第32页 |
4.1.2 长期性原则 | 第32页 |
4.1.3 统一性原则 | 第32页 |
4.1.4 学生主体性原则 | 第32-33页 |
4.1.5 循序渐进原则 | 第33页 |
4.2 加强教师对区域认知素养的认识 | 第33-35页 |
4.2.1 强化区域认知素养培训活动 | 第33页 |
4.2.2 组织教师技能竞赛 | 第33-34页 |
4.2.3 地理教师进行自我教育 | 第34-35页 |
4.3 加强学生的区域认知素养 | 第35-41页 |
4.3.1 区域空间定位多样化 | 第35-36页 |
4.3.2 区域特征分析综合化 | 第36-39页 |
4.3.3 区域认知视角差异化 | 第39页 |
4.3.4 区域信息加工有序化 | 第39-40页 |
4.3.5 区域发展探究情境化 | 第40-41页 |
第5章 区域认知素养培养教学案例设计 | 第41-52页 |
5.1 《荒漠化的防治》教学案例设计 | 第41-46页 |
5.1.1 《荒漠化的防治》教学设计 | 第41-45页 |
5.1.2 教学评价与反思 | 第45-46页 |
5.2 《区域农业发展》教学案例设计 | 第46-52页 |
5.2.1 《区域农业发展》教学设计 | 第46-50页 |
5.2.2 教学评价与反思 | 第50-52页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第52-54页 |
6.1 基本结论 | 第52页 |
6.2 不足之处 | 第52页 |
6.3 前景展望 | 第52-54页 |
参考文献 | 第54-57页 |
附录 A 高中生地理区域认知素养测试题 | 第57-60页 |
附录 B 地理教学中区域认知素养培养现状调查(教师卷) | 第60-62页 |
致谢 | 第62-65页 |
在校期间的科研情况 | 第6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