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第1章 绪论 | 第9-19页 |
1.1 研究对象及范围 | 第9-10页 |
1.1.1 并列短语及并列式复合词 | 第9-10页 |
1.1.2 双音节副词的范围 | 第10页 |
1.2 研究目的和研究意义 | 第10-12页 |
1.2.1 研究目的 | 第10-11页 |
1.2.2 研究意义 | 第11-12页 |
1.3 相关研究现状 | 第12-17页 |
1.3.1 并列式复合词的研究概述 | 第12-14页 |
1.3.2 双音节副词的研究概述 | 第14-16页 |
1.3.3 双音词历史来源的讨论 | 第16-17页 |
1.4 研究方法和语料来源 | 第17-19页 |
1.4.1 研究方法 | 第17-18页 |
1.4.2 语料来源 | 第18-19页 |
第2章 从副词性并列短语到双音节副词 | 第19-34页 |
2.1 概论 | 第19-20页 |
2.2 “委实”的历时演化和共时分析 | 第20-27页 |
2.2.1 引言 | 第20页 |
2.2.2 单音节副词“委”和“实”的形成 | 第20-23页 |
2.2.3 双音节副词“委实”的形成和发展 | 第23-25页 |
2.2.4 现代汉语“委实”的共时分析 | 第25-26页 |
2.2.5 结语 | 第26-27页 |
2.3 “务必”的历时演化过程及其动因 | 第27-32页 |
2.3.1 引言 | 第27页 |
2.3.2 “务”和“必”的多义性及副词化发展 | 第27-29页 |
2.3.3 双音节副词“务必”的形成 | 第29-31页 |
2.3.4 “务必”的词汇化和语法化动因 | 第31-32页 |
2.3.5 结语 | 第32页 |
2.4 小结 | 第32-34页 |
第3章 从形容词性并列短语到双音节副词 | 第34-50页 |
3.1 概论 | 第34页 |
3.2 “大小”的演变和发展历程 | 第34-43页 |
3.2.1 引言 | 第34-35页 |
3.2.2 “大”“小”的多义性及短语“大小”“小大” | 第35-37页 |
3.2.3 “大小”由并列短语向双音词的演变 | 第37-40页 |
3.2.4 “大小”的偏义现象及“大小”在现代汉语的发展 | 第40-42页 |
3.2.5 结语 | 第42-43页 |
3.3 “真正”的演化历程及其副词化 | 第43-49页 |
3.3.1 引言 | 第43页 |
3.3.2 “真正”的演化历程 | 第43-45页 |
3.3.3 “真正”的句法分布和功用 | 第45-47页 |
3.3.4 “真正”的副词化机制 | 第47-48页 |
3.3.5 结语 | 第48-49页 |
3.4 小结 | 第49-50页 |
第4章 从动词性并列短语到双音节副词 | 第50-64页 |
4.1 概论 | 第50页 |
4.2 “分别”的词汇化和语法化 | 第50-56页 |
4.2.1 引言 | 第50-51页 |
4.2.2 “分”、“别”的词义演变及“分别”的词组义 | 第51-52页 |
4.2.3 “分别”的多元词汇化 | 第52-54页 |
4.2.4 “分别”向情状副词的发展 | 第54-56页 |
4.2.5 结语 | 第56页 |
4.3 “来回”的词汇化及演变机制 | 第56-63页 |
4.3.1 引言 | 第56-57页 |
4.3.2 双音词“来回”的演变历程 | 第57-59页 |
4.3.3 “来回”的副词化发展 | 第59-61页 |
4.3.4 副词“来回”的演变机制 | 第61-62页 |
4.3.5 结语 | 第62-63页 |
4.4 小结 | 第63-64页 |
第5章 从名词性并列短语到双音节副词 | 第64-79页 |
5.1 概论 | 第64页 |
5.2 “原本”的发展演变历程 | 第64-71页 |
5.2.1 引言 | 第64-65页 |
5.2.2 “原”“本”的词义演变及短语“原本” | 第65-67页 |
5.2.3 双音节名词“原本”的形成 | 第67-69页 |
5.2.4 副词“原本”的发展 | 第69-70页 |
5.2.5 结语 | 第70-71页 |
5.3 “朝夕”的词汇化和语法化 | 第71-77页 |
5.3.1 引言 | 第71页 |
5.3.2 “朝”、“夕”和并列短语“朝夕” | 第71-73页 |
5.3.3 双音词“朝夕”的发展历程 | 第73-75页 |
5.3.4 “朝夕”的词汇化和语法化原因 | 第75-77页 |
5.3.5 结语 | 第77页 |
5.4 小结 | 第77-79页 |
第6章 并列式双音节副词形成的特点、动因和机制 | 第79-89页 |
6.1 概论 | 第79页 |
6.2 并列式双音节副词形成的特点 | 第79-82页 |
6.2.1 副词演变的不同路径 | 第79-80页 |
6.2.2 参构语素与并列式双音节副词的意义关系 | 第80-81页 |
6.2.3 同素逆序词的竞争关系 | 第81-82页 |
6.2.4 双音节副词的虚化程度 | 第82页 |
6.3 并列式双音节副词形成的动因 | 第82-85页 |
6.3.1 句法位置的改变 | 第82-83页 |
6.3.2 语义变化 | 第83-84页 |
6.3.3 韵律的需要 | 第84页 |
6.3.4 高频率的使用 | 第84-85页 |
6.3.5 语用因素 | 第85页 |
6.4 并列式双音节副词形成的机制 | 第85-87页 |
6.4.1 重新分析 | 第85-86页 |
6.4.2 概念整合和类推 | 第86页 |
6.4.3 组块的心理过程 | 第86-87页 |
6.4.4 隐喻和转喻机制 | 第87页 |
6.5 小结 | 第87-89页 |
第7章 结语 | 第89-91页 |
参考文献 | 第91-95页 |
附录:并列式双音节副词来源分类 | 第95-96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96-97页 |
致谢 | 第9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