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20页 |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 第10-11页 |
1.1.1 选题背景 | 第10-11页 |
1.1.2 选题意义 | 第11页 |
1.2 提出问题 | 第11-12页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2-18页 |
1.3.1 对高等教育质量标准的研究综述 | 第12-14页 |
1.3.2 高等教育教学质量标准存在的问题综述 | 第14-16页 |
1.3.3 对高等教育政策的研究综述 | 第16-18页 |
1.4 研究的理论基础 | 第18-19页 |
1.4.1 利益相关者理论 | 第18页 |
1.4.2 治理理论 | 第18页 |
1.4.3 渐进决策模型 | 第18-19页 |
1.5 技术路线与研究方法 | 第19-20页 |
1.5.1 技术路线 | 第19页 |
1.5.2 研究方法 | 第19-20页 |
第二章 我国高等教育本科教学质量标准的政策考察 | 第20-31页 |
2.1 我国本科教学质量标准的政策考察 | 第20-26页 |
2.1.1 1985-2002年的政策考察 | 第20-23页 |
2.1.2 2003-2014年的政策考察 | 第23-26页 |
2.2 本科教学质量标准的主要内容及特点 | 第26-30页 |
2.2.1 主要内容 | 第26-28页 |
2.2.2 特点 | 第28-30页 |
2.3 本章小结 | 第30-31页 |
第三章 西方主要国家高等教育质量标准述评 | 第31-40页 |
3.1 美国的高等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标准 | 第31-33页 |
3.1.1 美国的高等工程教育专业认证 | 第31-32页 |
3.1.2 专业认证标准的内容及特点 | 第32-33页 |
3.2 英国的《学科基准》 | 第33-37页 |
3.2.1 英国高等教育质量保证署与《学科基准》 | 第33-35页 |
3.2.2 《学科基准》的主要内容及特点 | 第35-37页 |
3.3 俄罗斯的“高等职业教育国家标准” | 第37-39页 |
3.4 西方主要国家的共同特征与发展趋势 | 第39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39-40页 |
第四章 我国高等教育本科教学质量标准政策的科学性分析 | 第40-47页 |
4.1 政策地位的权威性不够 | 第40-41页 |
4.2 政策内容的完整度不够 | 第41-43页 |
4.2.1 覆盖面不完整 | 第41-42页 |
4.2.2 标准内容不齐备 | 第42-43页 |
4.3 政策应用不够规范 | 第43-45页 |
4.3.1 应用不广泛 | 第43页 |
4.3.2 适用对象缺乏区分度 | 第43-44页 |
4.3.3 与教学评估脱节 | 第44-45页 |
4.4 政策衔接不到位 | 第45-46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46-47页 |
第五章 我国高等教育本科教学质量标准政策中政府行为的合理性分析 | 第47-55页 |
5.1 政府在法制化方面的行为偏差 | 第47-50页 |
5.1.1 教学质量标准法制不健全 | 第47-48页 |
5.1.2 现行政策的可操作性不强 | 第48-49页 |
5.1.3 法律法规与政策之间存在矛盾 | 第49页 |
5.1.4 政策高于法 | 第49-50页 |
5.2 政府在教育教学评估方面的行为偏差 | 第50-53页 |
5.2.1 评估主体的单一性 | 第50-51页 |
5.2.2 评估标准的统一性 | 第51-52页 |
5.2.3 评估过程的非规范性 | 第52-53页 |
5.2.4 评估队伍的非专业性 | 第53页 |
5.3 本章小结 | 第53-55页 |
第六章 改善我国高等教育本科教学质量标准政策的对策及建议 | 第55-67页 |
6.1 高等教育质量保障的利益相关者共同治理模式 | 第55-57页 |
6.1.1 高等教育质量保障的利益相关者分析 | 第55-56页 |
6.1.2 利益相关者共同治理模式的构建 | 第56-57页 |
6.2 具体对策及建议 | 第57-66页 |
6.2.1 提高政策的科学性 | 第57-59页 |
6.2.2 加快法制化进程 | 第59-62页 |
6.2.3 完善高等教育教学评估 | 第62-66页 |
6.3 本章小结 | 第66-67页 |
第七章 结束语 | 第67-68页 |
致谢 | 第68-69页 |
参考文献 | 第69-7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