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0-12页 |
Abstract | 第12-13页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14-20页 |
1.1 羊肚菌简介 | 第14-16页 |
1.1.1 羊肚菌形态特征及分类 | 第14页 |
1.1.2 羊肚菌生长条件及分布 | 第14-15页 |
1.1.3 羊肚菌食药用价值 | 第15-16页 |
1.1.4 羊肚菌人工栽培现状 | 第16页 |
1.2 三萜类化合物概述 | 第16-20页 |
1.2.1 三萜类化合物的分布、分类与结构特征 | 第16-19页 |
1.2.2 三萜类化合物的提取分离 | 第19-20页 |
第二章 野生羊肚菌菌种的分离与纯化 | 第20-25页 |
2.1 材料与方法 | 第20-21页 |
2.1.1 供试材料 | 第20页 |
2.1.2 试验方法 | 第20页 |
2.1.3 羊肚菌菌种的纯化 | 第20页 |
2.1.4 羊肚菌菌种的再纯化 | 第20-21页 |
2.1.5 羊肚菌菌种保藏 | 第21页 |
2.2 结果与分析 | 第21-24页 |
2.2.1 羊肚菌组织分离的结果 | 第21-22页 |
2.2.2 羊肚菌孢子分离的结果 | 第22页 |
2.2.3 羊肚菌的纯化 | 第22页 |
2.2.4 液体培养结果与分析 | 第22-23页 |
2.2.5 显微镜下观察 | 第23-24页 |
2.3 结论 | 第24-25页 |
第三章 响应面法优化羊肚菌菌丝体发酵条件 | 第25-30页 |
3.1 材料与方法 | 第25页 |
3.1.1 供试材料 | 第25页 |
3.1.2 供试试剂 | 第25页 |
3.1.3 试验器材 | 第25页 |
3.1.4 响应面设计 | 第25页 |
3.2 结果与分析 | 第25-30页 |
3.2.1 回归模型的建立及方差分析 | 第25-27页 |
3.2.2 羊肚菌菌丝体发酵工艺的响应面分析与优化 | 第27-29页 |
3.2.3 最佳发酵条件与验证试验 | 第29-30页 |
第四章 响应面优化羊肚菌菌丝体中三萜类化合物提取条件 | 第30-36页 |
4.1 材料与方法 | 第30-31页 |
4.1.1 供试材料 | 第30页 |
4.1.2 试验试剂 | 第30页 |
4.1.3 试验器材 | 第30页 |
4.1.4 总三萜粗提液的制备 | 第30页 |
4.1.5 标准曲线的制备 | 第30-31页 |
4.1.6 总三萜含量的测定 | 第31页 |
4.1.7 响应面试验 | 第31页 |
4.2 结果与分析 | 第31-36页 |
4.2.1 标准曲线的绘制 | 第31-32页 |
4.2.2 响应面法优化三萜类化合物的提取条件 | 第32-36页 |
第五章 大孔吸附树脂分离三萜类物质的研究 | 第36-50页 |
5.1 材料与方法 | 第36-37页 |
5.1.1 供试材料 | 第36页 |
5.1.2 供试试剂 | 第36页 |
5.1.3 试验仪器 | 第36页 |
5.1.4 总三萜化合物的检测 | 第36页 |
5.1.5 树脂的筛选 | 第36页 |
5.1.6 树脂的预处理 | 第36-37页 |
5.1.7 装柱 | 第37页 |
5.1.8 洗脱 | 第37页 |
5.1.9 洗脱剂浓度的选择 | 第37页 |
5.1.10 三萜类化合物的高效液相色谱(HPLC)分析 | 第37页 |
5.2 结果与分析 | 第37-50页 |
5.2.1 不同浓度洗脱剂流出液中三萜类物质含量的检测 | 第37-44页 |
5.2.2 不同管流出液中三萜类化合物抗氧化活性的测定 | 第44-45页 |
5.2.3 不同管流出液中三萜类物质的含量的测定 | 第45-46页 |
5.2.4 三萜类化合物的高效液相色谱(HPLC)分析结果 | 第46-50页 |
第六章 羊肚菌菌丝体中三萜类物质生物活性研究 | 第50-57页 |
6.1 试验原理及方法 | 第50-52页 |
6.1.1 三萜类物质清除DPPH自由基能力的测定 | 第50页 |
6.1.2 三萜类物质总还原能力的测定 | 第50-51页 |
6.1.3 三萜类物质清除超氧阴离子自由基能力的测定 | 第51页 |
6.1.4 三萜类物质清除羟基自由基能力的测定 | 第51-52页 |
6.1.5 三萜类物质体外抗肿瘤活性的测定 | 第52页 |
6.2 结果与分析 | 第52-57页 |
6.2.1 三萜类物质清除DPPH自由基能力的测定 | 第52-53页 |
6.2.2 三萜类物质总还原能力的测定 | 第53-54页 |
6.2.3 三萜类物质清除超氧阴离子自由基能力的测定 | 第54页 |
6.2.4 三萜类物质清除羟基自由基能力的测定 | 第54-55页 |
6.2.5 三萜类物质体外抗肿瘤活性的测定 | 第55-57页 |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 第57-59页 |
7.1 结论 | 第57-58页 |
7.2 展望 | 第58-59页 |
参考文献 | 第59-61页 |
致谢 | 第61-6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