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4-5页 |
| Abstract | 第5-6页 |
| 第一章 引言 | 第9-23页 |
| 一、问题提出 | 第9-10页 |
| (一)促进聋人更好的融入主流社会的需要 | 第9页 |
| (二)提高聋人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需要 | 第9-10页 |
| (三)丰富和发展孤独感研究的需要 | 第10页 |
| 二、研究意义 | 第10-11页 |
| (一)理论意义 | 第10页 |
| (二)实践意义 | 第10-11页 |
| 三、研究方法与研究思路 | 第11-12页 |
| (一)研究方法 | 第11页 |
| 1.文献法 | 第11页 |
| 2.问卷调查法 | 第11页 |
| (二)研究思路 | 第11-12页 |
| 四、概念界定 | 第12-14页 |
| (一)孤独感 | 第12-13页 |
| (二)聋人 | 第13-14页 |
| (三)聋人身份认同 | 第14页 |
| 五、研究现状 | 第14-23页 |
| (一)关于孤独感的研究 | 第14-20页 |
| 1.关于孤独感的分类 | 第14-16页 |
| 2.关于孤独感的理论研究 | 第16-18页 |
| 3.关于孤独感的实证研究 | 第18-20页 |
| 4.孤独感研究的成果与不足 | 第20页 |
| (二)关于聋人身份认同的研究 | 第20-23页 |
| 1.国外关于聋人身份认同的研究 | 第20-21页 |
| 2.国内关于聋人身份认同的研究 | 第21-23页 |
| 第二章 聋人孤独感产生的社会心理因素的理论分析 | 第23-28页 |
| 一、聋人身份认同的阐述 | 第23-24页 |
| (一)聋人身份认同的内容 | 第23-24页 |
| (二)聋人身份认同的模式 | 第24页 |
| 二、影响聋人孤独感的社会心理因素分析 | 第24-28页 |
| (一)聋人的语言与交流 | 第25-26页 |
| (二)聋人群体与个体聋人的社会归属 | 第26-28页 |
| 第三章 聋人大学生孤独感与其身份认同的关系的问卷调查 | 第28-33页 |
| 一、研究目的和研究内容 | 第28页 |
| (一)研究目的 | 第28页 |
| (二)研究内容 | 第28页 |
| 二、研究方法 | 第28-30页 |
| (一)被试 | 第28-29页 |
| (二)研究工具 | 第29-30页 |
| 1.聋人大学生身份认同问卷 | 第29-30页 |
| 2.UCLA 孤独感量表第三版 | 第30页 |
| (三)数据统计 | 第30页 |
| 三、研究结果 | 第30-32页 |
| (一)聋人大学生的孤独感与几个基本生活背景条件之间的关系 | 第30-31页 |
| (二)聋人大学生的孤独感与其身份认同之间的关系 | 第31-32页 |
| 四、研究结论 | 第32-33页 |
| (一)聋人大学生的孤独感与性别、年级、听力损失程度存在显著性相关 | 第32页 |
| (二)聋人大学生的孤独感与双文化认同及边缘性文化认同存在显著性相关 | 第32-33页 |
| 第四章 综合讨论 | 第33-38页 |
| 一、聋人大学生的孤独感与其生活背景条件的关系 | 第33-35页 |
| (一)性别因素的影响 | 第33-34页 |
| (二)年级的影响 | 第34页 |
| (三)听力损失程度的影响 | 第34-35页 |
| (四)父母听力状况的影响 | 第35页 |
| 二、聋人大学生的孤独感与其语言使用和社会归属的关系 | 第35-38页 |
| (一)聋人大学生双文化的身份认同倾向与孤独倾向呈负相关 | 第36页 |
| (二)聋人大学生“边缘性”的身份认同倾向与其孤独感呈现显著正相关 | 第36-38页 |
| 第五章 结论与教育建议 | 第38-43页 |
| 一、结论 | 第38-39页 |
| 二、教育建议 | 第39-43页 |
| (一)全面提高聋人大学生的语言能力,使其顺利的沟通 | 第39-40页 |
| 1.学校增加语言训练课,提高聋人大学生的语言能力 | 第39页 |
| 2.家长有意识的学习手语,促进聋人大学生语言能力全面发展 | 第39-40页 |
| 3.同学之间加强交流和沟通,促进语言能力的提高 | 第40页 |
| (二)提高聋人大学生对于双文化观念的理解力 | 第40-42页 |
| 1.学校开设相关课程,促进聋人对于双文化观的理解和认同 | 第40-41页 |
| 2 家长努力营造和谐的家庭氛围,使“双文化观”的融合在家庭中得到良好体现 | 第41-42页 |
| (三)聋人大学生应加强社会交往 | 第42-43页 |
| 参考文献 | 第43-46页 |
| 致谢 | 第46-47页 |
| 个人简历 | 第4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