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1 绪论 | 第10-18页 |
1.1 海洋核动力平台搁浅问题的研究背景和意义 | 第10-12页 |
1.2 搁浅问题的分类 | 第12-14页 |
1.2.1 软搁浅 | 第13页 |
1.2.2 硬搁浅 | 第13-14页 |
1.3 搁浅问题的研究现状和方法 | 第14-16页 |
1.3.1 研究现状 | 第14-15页 |
1.3.2 研究方法 | 第15-16页 |
1.4 剩余强度的研究状况和方法 | 第16页 |
1.5 本文主要研究工作 | 第16-18页 |
2 搁浅损伤基本理论及数值仿真技术 | 第18-29页 |
2.1 搁浅损伤的解析法介绍 | 第18-22页 |
2.1.1 构件的压溃强度 | 第18-21页 |
2.1.2 构件的撕裂强度 | 第21-22页 |
2.2 船舶搁浅力经验公式 | 第22-23页 |
2.3 非线性有限元仿真计算原理 | 第23-28页 |
2.3.1 简介 | 第23-24页 |
2.3.2 非线性有限元控制方程 | 第24-26页 |
2.3.3 显示有限元求解方法 | 第26-27页 |
2.3.4 非线性有限元方法用于搁浅计算的准确性验证 | 第27-28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28-29页 |
3 海洋核动力平台搁浅动力响应的分析计算 | 第29-49页 |
3.1 建模方法研究 | 第29-30页 |
3.1.1 流固耦合法 | 第29页 |
3.1.2 等效船体梁法 | 第29-30页 |
3.1.3 附加水质量法 | 第30页 |
3.2 有限元建模关键技术 | 第30-33页 |
3.2.1 网格划分 | 第30页 |
3.2.2 定义材料 | 第30-32页 |
3.2.3 定义接触 | 第32-33页 |
3.2.4 定义载荷和边界条件 | 第33页 |
3.2.5 定义输出请求 | 第33页 |
3.2.6 模型检查 | 第33页 |
3.3 目标船舶选取 | 第33-35页 |
3.4 搁浅仿真的主要参数 | 第35-36页 |
3.5 数值仿真结果 | 第36-48页 |
3.5.1 结构的损伤变形 | 第36-41页 |
3.5.2 结构的等效应力 | 第41-45页 |
3.5.3 结构的搁浅力 | 第45-46页 |
3.5.4 结构的能量吸收 | 第46-48页 |
3.6 本章小结 | 第48-49页 |
4 搁浅参数对计算结果的影响分析 | 第49-60页 |
4.1 结构开孔与否的影响 | 第49-51页 |
4.1.1 搁浅方案 | 第49-50页 |
4.1.2 计算结果分析 | 第50-51页 |
4.2 礁石半顶角的影响 | 第51-55页 |
4.2.1 搁浅方案 | 第51页 |
4.2.2 计算结果分析 | 第51-55页 |
4.3 摩擦系数的影响 | 第55-57页 |
4.3.1 搁浅方案 | 第55页 |
4.3.2 计算结果分析 | 第55-57页 |
4.4 搁浅速度的影响 | 第57-59页 |
4.4.1 搁浅方案 | 第57页 |
4.4.2 计算结果分析 | 第57-59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59-60页 |
5 海洋核动力平台搁浅损伤后的剩余强度研究 | 第60-72页 |
5.1 船舶搁浅破损后的浮态计算 | 第60-64页 |
5.1.1 计算浮态的两种基本方法 | 第60页 |
5.1.2 破舱进水的舱室分类 | 第60-61页 |
5.1.3 双层底进水后的浮态计算 | 第61-62页 |
5.1.4 实船浮态计算 | 第62-64页 |
5.2 载荷计算 | 第64-68页 |
5.2.1 静水弯矩计算 | 第64-67页 |
5.2.2 波浪附加弯矩计算 | 第67页 |
5.2.3 总纵弯矩计算 | 第67-68页 |
5.3 剩余强度校核 | 第68-71页 |
5.3.1 许用最小剖面模数计算 | 第68页 |
5.3.2 最小剩余剖面模数计算 | 第68-71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71-72页 |
结论 | 第72-74页 |
参考文献 | 第74-77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 第77-78页 |
致谢 | 第78-7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