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8-16页 |
1.1 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8-9页 |
1.1.1 研究目的 | 第8-9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9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9-14页 |
1.2.1 国外研究现状综述 | 第9-11页 |
1.2.2 国内研究现状综述 | 第11-14页 |
1.3 研究内容及创新之处 | 第14页 |
1.3.1 课题主要内容 | 第14页 |
1.3.2 研究创新点 | 第14页 |
1.4 研究方法 | 第14-16页 |
第二章 心理测评理论及方法 | 第16-26页 |
2.1 心理测评概述 | 第16-20页 |
2.1.1 心理测评发展简史 | 第16-18页 |
2.1.2 心理测评相关概念解释 | 第18-19页 |
2.1.3 心理测评的定义 | 第19页 |
2.1.4 心理测评的理论基础 | 第19-20页 |
2.1.5 心理测评的特征 | 第20页 |
2.2 心理测评的方法 | 第20-22页 |
2.2.1 观察法 | 第21页 |
2.2.2 访谈法 | 第21页 |
2.2.3 问卷法 | 第21-22页 |
2.2.4 量表法 | 第22页 |
2.3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常用量表 | 第22-26页 |
2.3.1 人格测评量表 | 第23-24页 |
2.3.2 心理健康测评量表 | 第24页 |
2.3.3 职业测评量表 | 第24-26页 |
第三章 心理测评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 第26-38页 |
3.1 对心理测评存在错误认识 | 第26-28页 |
3.1.1 错误的心理测评观念 | 第26页 |
3.1.2 心理测评的误用 | 第26-27页 |
3.1.3 心理测评的滥用 | 第27-28页 |
3.1.4 对测评量表的过度依赖 | 第28页 |
3.2 心理测评相关研究较少 | 第28-31页 |
3.2.1 基础理论研究较少 | 第28-29页 |
3.2.2 测评方法选择单一 | 第29-30页 |
3.2.3 缺乏本土化研究 | 第30-31页 |
3.3 测评人员的专业化水平较低且力量薄弱 | 第31-33页 |
3.3.1 心理健康教育专职教师数量短缺 | 第31-32页 |
3.3.2 测评人员缺乏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 | 第32-33页 |
3.4 心理测评各个环节的规范性和科学性较差 | 第33-38页 |
3.4.1 心理测评前存在的问题 | 第33-34页 |
3.4.2 心理测评时存在的问题 | 第34-35页 |
3.4.3 心理测评后存在的问题 | 第35-38页 |
第四章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科学应用心理测评的建议和措施 | 第38-52页 |
4.1 正确认识心理测评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 | 第38-41页 |
4.1.1 客观定位心理测评 | 第38页 |
4.1.2 树立科学的心理测评观念 | 第38-39页 |
4.1.3 正确认识心理测评的作用 | 第39-41页 |
4.2 加大对心理测评的投入和研究 | 第41-43页 |
4.2.1 加大政策支持及理论研究 | 第41页 |
4.2.2 科学地选择测评量表 | 第41-42页 |
4.2.3 加强心理测评的本土化 | 第42-43页 |
4.3 培养和提高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的专业素养 | 第43-45页 |
4.3.1 提高专职教师的专业技能和水平 | 第43-44页 |
4.3.2 选聘和培养心理测评兼职教师 | 第44-45页 |
4.3.3 推进心理测评的规范化、法制化建设 | 第45页 |
4.4 完善心理测评各个环节的科学性和规范性 | 第45-48页 |
4.4.1 测评前的准备及注意事项 | 第45-46页 |
4.4.2 测评时的程序及注意事项 | 第46-47页 |
4.4.3 测评后的综合分析及具体建议 | 第47-48页 |
4.5 准确把握心理测评的使用时机 | 第48-49页 |
4.6 为大学生建立心理档案 | 第49-50页 |
4.7 综合运用心理测评常用方法 | 第50-52页 |
第五章 结论 | 第52-54页 |
参考文献 | 第54-56页 |
研究生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 第56-58页 |
致谢 | 第5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