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高中历史教师课堂提问的策略研究
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页 |
一、绪 论 | 第10-18页 |
(一)研究背景 | 第10-11页 |
(二)概念界定 | 第11-12页 |
(三)文献综述 | 第12-16页 |
1.国外课堂提问的研究综述 | 第12-13页 |
2.国内课堂提问的研究综述 | 第13-15页 |
3.文献总评 | 第15-16页 |
(四)研究的思路、方法与意义 | 第16-18页 |
1.研究思路 | 第16页 |
2.研究方法 | 第16-17页 |
3.研究意义 | 第17-18页 |
二、历史课堂提问存在的问题扫描 | 第18-29页 |
(一)课堂提问数量太多,过于零碎 | 第18-19页 |
1.课堂提问数量太多 | 第18-19页 |
2.提问无法体现教学重难点 | 第19页 |
(二)问题的认知层次较低,缺少启发性 | 第19-22页 |
1.低级认知层次的问题所占比例较高 | 第20页 |
2.高级认知层次的问题比例较小 | 第20-21页 |
3.伪问题占的较高比例 | 第21-22页 |
(三)理答过于简单 | 第22-23页 |
1.候答时间过短 | 第22-23页 |
2.评价方式单一 | 第23页 |
(四)答问对象的个别化 | 第23-26页 |
1.学生较少主动回答问题 | 第23-24页 |
2.提问对象以男生为主 | 第24-25页 |
3.提问对象的座位分布不均衡 | 第25-26页 |
(五)学生主动提问少,问题层次偏低 | 第26-29页 |
1.较少有学生提问 | 第26-27页 |
2.学生提问认知层次较低 | 第27-29页 |
三、历史课堂提问存在问题的归因分析 | 第29-36页 |
(一)教师教学任务偏重,影响提问的质量和时间 | 第29页 |
(二)问题设计不合理 | 第29-30页 |
1.问题设计缺乏科学性 | 第29-30页 |
2.问题缺乏启发性 | 第30页 |
(三)教师对提问的认识偏差 | 第30-31页 |
1.部分教师对课堂提问理解有误 | 第30-31页 |
2.将提问作为惩罚的手段 | 第31页 |
(四)传统师生关系的影响 | 第31-32页 |
(五)现行考试评价制度的引导 | 第32-33页 |
1.以知识考查为主的考试方式的引导 | 第32页 |
2.受学校的教师评价方式影响 | 第32-33页 |
(六)影响学生提问的因素 | 第33-36页 |
1.学生问题意识的淡薄 | 第33页 |
2.学生提问能力欠缺 | 第33-34页 |
3.学生自信心不够 | 第34-35页 |
4.受其他学科教师对学生提问的态度的影响 | 第35-36页 |
四、提高历史课堂教学提问策略的探讨 | 第36-50页 |
(一)提升教师专业水平,增强问题的启发性 | 第37-39页 |
1. 提升教师专业水平 | 第37页 |
2.问题要有启发性 | 第37-38页 |
3. 问题要有时代性 | 第38-39页 |
(二)老师所提问题要适合学生的认知水平 | 第39-43页 |
1.少问学生已经掌握的知识 | 第39-40页 |
2.在教学疑难处设问 | 第40-41页 |
3.采用“支架式教学”,提高学生的认知水平 | 第41-43页 |
(三)根据学生不同知识水平,有差别地进行提问 | 第43-45页 |
1.教师的提问要坚持“面向全体学生”原则 | 第43-44页 |
2.有差别地对学生进行提问 | 第44-45页 |
(四)创设宽松、民主、愉快的课堂教学气氛 | 第45-46页 |
(五)追问和更深层次的评价 | 第46-48页 |
1.及时评价,具体点拨 | 第46页 |
2.错例分型,积极引导 | 第46-47页 |
3.培养学生多元思维意识 | 第47-48页 |
(六)教师要促进学生提问 | 第48-50页 |
1.教师应帮助学生养成发问的习惯 | 第48页 |
2.鼓励学生提问,平衡认知冲突 | 第48-49页 |
3.促进学生提问,推动教师素质的提高 | 第49-50页 |
结语 | 第50-51页 |
参考文献 | 第51-53页 |
致谢 | 第5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