混生杂合的普遍与差异--《红字》译本中宗教文化的翻译
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8页 |
绪论 | 第8-11页 |
一.选题的背景 | 第8-9页 |
二.选题的动机与意义 | 第9-10页 |
三. 选题的方法和思路 | 第10-11页 |
第一章 《红字》在中国的译介与研究现状 | 第11-15页 |
第一节 《红字》在中国的泽介历史 | 第11-12页 |
第二节 《红字》在中国的研究现状 | 第12-15页 |
第二章 原文与译文所处的宗教文化圈 | 第15-28页 |
第一节 原文所处的宗教文化圈 | 第15-17页 |
第二节 泽文所处的宗教文化圈 | 第17-28页 |
一.中国本土的道教 | 第18-19页 |
二.中国化的佛教 | 第19-21页 |
三.影响中国的基督教 | 第21-23页 |
四.传入中国的伊斯兰教 | 第23-25页 |
五.中国民间宗教信仰 | 第25-28页 |
第三章 三个中译本中宗教文化的翻译 | 第28-44页 |
第一节 表层宗教文化的翻译 | 第29-33页 |
一.宗教器物、工具等的翻译 | 第29-32页 |
二.宗教场所的翻译 | 第32-33页 |
第二节 中层宗教文化的翻译 | 第33-37页 |
一.宗教行为的翻译 | 第33-34页 |
二.宗教制度的翻泽 | 第34-37页 |
第三节 深层宗教文化的翻译 | 第37-44页 |
一.神灵观念的翻译 | 第37-39页 |
二.灵魂观念的翻译 | 第39-42页 |
三.其他观念的翻译 | 第42-44页 |
第四章 宗教文化翻译中的"杂合"探因 | 第44-48页 |
第一节 杂合的普遍性 | 第44页 |
第二节 杂合的差异性 | 第44-48页 |
一.原文因素 | 第45页 |
二.译者因素 | 第45-47页 |
1. 译者的选择 | 第45-46页 |
2. 译者的经验视阈 | 第46-47页 |
三.读者因素 | 第47-48页 |
结语 | 第48-50页 |
注释 | 第50-54页 |
参考文献 | 第54-57页 |
致谢 | 第57-58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成果目录 | 第5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