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语言、文字论文--汉语论文--语法论文--近代、现代语法论文

现代汉语频度副词研究

中文摘要第4-6页
Abstract第6-7页
1. 绪论第11-21页
    1.1 已有研究概述第11-17页
        1.1.1 第一阶段第11-13页
        1.1.2 第二阶段第13-16页
        1.1.3 小结第16-17页
    1.2 研究内容第17-18页
    1.3 研究方法第18-19页
    1.4 语料来源第19-21页
2. 现代汉语频度副词的范围和类别第21-39页
    2.1 频度副词的范围第21-30页
        2.1.1 已有研究对频度副词范围的认识第21-23页
        2.1.2 本文划定的频度副词范围第23-30页
    2.2 频度副词的类别第30-37页
        2.2.1 已有研究对频度副词的分类情况第30-33页
        2.2.2 本文对频度副词的分类第33-37页
    2.3 小结第37-39页
3. 频度副词量化对象的性质及相关句法现象的解释第39-61页
    3.1 已有研究的相关讨论第39-42页
    3.2 “有界”≠“可重复”第42-45页
    3.3 事件类别与个体事件第45-52页
    3.4 频度副词与动态助词“了、着、过”共现限制及解释第52-59页
        3.4.1 动态助词“了、着、过”的功能第52-55页
        3.4.2 频度副词与动态助词“了、着、过”的共现情况第55-57页
        3.4.3 对频度副词与动态助词“了、着、过”共现限制的解释第57-59页
    3.5 小结第59-61页
4. 限制性频度副词的级差性及其相关句法表现第61-81页
    4.1 “不”的语义与限制性频度副词的“级差性”第62-67页
        4.1.1 “不”与“差等否定”第63-64页
        4.1.2 限制性频度副词的“级差性”及其与“不”的相容性第64-67页
    4.2 限制性频度副词后加类同副词“也”的具体考察第67-72页
        4.2.1 低频副词(B3)+“也”第67-69页
        4.2.2 中频副词(B2)+“也”第69-70页
        4.2.3 高频副词(B1)+“也”第70-72页
    4.3 限制性频度副词后加“也”不对称现象的成因第72-79页
        4.3.1 “也”的基本语义及连接功能第73-74页
        4.3.2 从“并存型添加”到“补注型添加”第74-79页
    4.4 小结第79-81页
5.描写性频度副词的内部差异第81-107页
    5.1 描写性频度副词内部的基本差异第81-84页
    5.2 动态频度副词的内部差异第84-90页
        5.2.1 “频频”与“连连”第84-87页
        5.2.2 “不停”与“不断”第87-89页
        5.2.3 “时时”、“不时”、“时不时”第89-90页
    5.3 静态频度副词的内部差异第90-93页
        5.3.1 “屡次”与“屡屡”第90-91页
        5.3.2 “一再”与“再三”第91-93页
    5.4 “屡”及“屡 X 不 Y”格式第93-100页
        5.4.1 指人型第93-96页
        5.4.2 指事型第96-99页
        5.4.3 不同类型“屡 X 不 Y”格式之间的比较第99-100页
    5.5 描写性频度副词内部动态与静态分立背后的认知机制第100-105页
    5.6 小结第105-107页
6.评注性频度副词的主观性、主观化及相关问题第107-131页
    6.1 “老”、“老是”的主观性与主观化第107-114页
        6.1.1 “老”、“老是”的主观性第107-111页
        6.1.2 “老”、“老是”的主观化第111-114页
    6.2 “动辄”、“动不动”的主观性、主观化及相关问题第114-128页
        6.2.1 “动辄”、“动不动”的主观性第114-116页
        6.2.2 “动辄”、“动不动”的来源与主观化第116-128页
    6.3 小结第128-131页
7. 结语第131-135页
    7.1 本文的创新之处第132-133页
    7.2 本文的不足之处及有待研究之处第133-135页
参考文献第135-145页
作者简介及攻博期间科研成果第145-147页
后记第147页

论文共147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晚清诗僧寄禅研究
下一篇:基于色散管理孤子的双向DWDM系统传输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