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学论文--中国文学论文--各体文学评论和研究论文--诗歌、韵文论文--诗歌论文

晚清诗僧寄禅研究

中文摘要第4-7页
Abstract第7-10页
绪论第14-20页
    第一节 选题缘起第14-15页
    第二节 学界的研究状况第15-19页
        一、 寄禅诗文集的整理出版情况第15-16页
        二、 近人对寄禅的评价情况第16-17页
        三、 今人论著中的研究情况第17-18页
        四、 论文研究情况第18-19页
    第三节 研究的目的、意义及范畴第19-20页
第一章 寄禅的人生经历和诗歌交游第20-38页
    第一节 寄禅出家的时间第20-21页
    第二节 寄禅的诗歌交游考第21-38页
        一、 与四明诗社的交游第22-24页
        二、 与四明酬唱集团的交游第24-26页
        三、 与湖湘诗派的交游第26-29页
        四、 与中晚唐诗派的交游第29-33页
        五、 与“同光体”诗人的交游第33-38页
第二章 寄禅的佛禅思想及流变第38-62页
    第一节 出世思想的形成和佛禅思想的深化(光绪十四年前)第40-47页
        一、 “心地本无尘可扫,花香唯有蝶来分”——对随缘任运、自性本觉的认识第40-43页
        二、 “风流回首余青冢,始信从来色是空”——对色空观的认识第43-45页
        三、 “不许微尘生净土,欲移定石坐禅天”——禅净双修中的净土思想第45-47页
    第二节 出世与入世思想的纠结(光绪十五年至光绪二十四年)第47-54页
        一、 “禅心本无住,何事欲沾衣”——自性本觉与尘俗牵羁的矛盾纠结第49-51页
        二、 “天上人间尽惆怅,与师惟有证无生”——天地两难的无奈窘境第51-54页
    第三节 佛禅观念的淡化和入世思想的形成(光绪二十五年后)第54-62页
        一、 “我虽学佛未忘世,公乃悲天更悯人”——济世救民的家国情怀第54-57页
        二、 “象法久云灭,我生何太迟。一花开已落,五叶愿重芳”——兴学卫教的自我救赎和佛教改革的探索之路第57-62页
第三章 寄禅的诗歌类型及审美特征第62-110页
    第一节 内心世界与外部宇宙的圆融印合——寄禅的山水田园诗及其审美特征第62-73页
        一、 “流水半江月,松风万壑琴”——自然清丽第64-66页
        二、 “落叶下枯树,微阳生暝愁”——空寂旷淡第66-69页
        三、 “岁岁雁南渡,年年水北流”——含蓄天成第69-71页
        四、 “春风不到处,枯树自生花”——我梵一如、浑然通透第71-73页
    第二节 佛禅映照与人格意趣的融合——寄禅的咏梅诗及其审美特征第73-82页
        一、 “本来无色相,何处解横斜”——白梅之禅意第77-79页
        二、 “三冬无暖气,一悟见春心”——诗禅之顿悟第79页
        三、 “意中微有雪,花外欲无春”——白梅之神气、正气与灵气第79-82页
    第三节 佛禅生命意识与人生况味的融合——寄禅的哀悼诗及其审美特征第82-94页
        一、 “多情最是江头月,夜静依然照讲堂”——佛禅生命意识的超越:禅友之哀悼第83-86页
        二、 “一种情怀同骨肉,那堪中道忽分离”——泣血呕肝的人情真性之伤:诗友之哀悼第86-89页
        三、 “功罪一时原难定,春秋千古岂能私”——尘世之念与社会意识的流痕:官员之哀悼第89-94页
    第四节 佛禅修为与艺术修养、个性才情的融合——寄禅的题画诗及其审美特征第94-110页
        一、 “遥望图画里,别有好林泉”——山水类题画诗第96-101页
        二、 “披图意凄恻,不觉泪沾裳”——怀旧、感事类题画诗第101-105页
        三、 “虚空击碎浑无事,大地何曾有一尘”——自画自题诗第105-110页
第四章 僧诗源流下寄禅诗歌的艺术特色第110-144页
    第一节 僧诗创作的源流梳理——僧诗创作的三次高峰第111-115页
    第二节 对僧诗典型佛禅意象的继承与开拓第115-127页
        一、 “此心不动随来去,一月千江普映圆”——“月”意象解析第117-122页
            1、月喻佛法第118-119页
            2、月喻禅心第119-120页
            3、月喻天然自得之意境与理事圆融之禅境第120-122页
        二、 “黄昏独坐谁为伴,月借梅花瘦影来”——“影”意象解析第122-127页
            1、清幽淡逸的静态美和飘逸灵动的动态美第123-124页
            2、寥落心态的“影”射第124-126页
            3、以“影”喻“相”,禅悟的媒介第126-127页
    第三节 对僧诗清雅诗风传统的继承第127-137页
        一、 清闲与清瘦的早期诗风(同治十二年至光绪十四年)第127-129页
        二、 清苦与清寒的中期诗风(光绪十五年至光绪二十四年)第129-133页
        三、 清寂与清旷的晚期诗风(光绪二十五年之后)第133-137页
    第四节 对僧诗理论的继承——《唐宋诗别说》辨析第137-144页
        一、 从诗歌的音乐性对唐宋诗予以比较第139页
        二、 从诗风、格调、气韵等整体特征对唐宋诗予以区别第139-140页
        三、 对诗歌“不可言传”的“景外之致”的讲求第140-141页
        四、 对诗歌韵律的认识和对诗歌革新的表达第141-144页
结语第144-146页
参考文献第146-150页
后记第150-152页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第152页

论文共152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新现实主义的局限性--从国内视角理解冷战后南高加索的联盟行为
下一篇:现代汉语频度副词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