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5-7页 |
| ABSTRACT | 第7-8页 |
| 第1章 引言 | 第11-15页 |
| 1.1 问题的提出 | 第11-12页 |
| 1.2 研究的意义 | 第12页 |
| 1.3 研究方法与研究内容 | 第12-13页 |
| 1.3.1 研究方法 | 第12-13页 |
| 1.3.2 研究内容 | 第13页 |
| 1.3.3 研究目的 | 第13页 |
| 1.4 本文的主要结构 | 第13-15页 |
| 第2章 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 | 第15-26页 |
| 2.1 原创性教育资源的发展 | 第15-17页 |
| 2.2 原创性教育UGC的定义与分类 | 第17-19页 |
| 2.2.1 原创性教育UGC的定义 | 第17页 |
| 2.2.2 原创性教育UGC的平台分类 | 第17-19页 |
| 2.3 原创性教育UGC的特点分析 | 第19-22页 |
| 2.4 对原创性教育UGC的研究 | 第22-25页 |
| 2.4.1 教育博客 | 第23页 |
| 2.4.2 虚拟学习社区 | 第23页 |
| 2.4.3 学习论坛 | 第23-24页 |
| 2.4.4 教育微博 | 第24页 |
| 2.4.5 文档分享平台 | 第24-25页 |
| 2.5 现有研究的不足 | 第25-26页 |
| 第3章 原创性教育UGC开发与应用现状研究 | 第26-31页 |
| 3.1 原创性教育UGC开发现状 | 第26-28页 |
| 3.1.1 原创性教育UGC开发模式 | 第26-27页 |
| 3.1.2 原创性教育UGC开发中存在的问题 | 第27-28页 |
| 3.2 原创性教育UGC应用现状 | 第28-30页 |
| 3.2.1 原创性教育UGC应用模式 | 第28-29页 |
| 3.2.2 原创性教育UGC应用中存在的问题 | 第29-30页 |
| 3.3 本章小结 | 第30-31页 |
| 第4章 原创性教育UGC的生成动因研究 | 第31-45页 |
| 4.1 理论基础 | 第31-32页 |
| 4.1.1 动因理论 | 第31-32页 |
| 4.1.2 社会交换理论 | 第32页 |
| 4.1.3 自我效能感理论 | 第32页 |
| 4.2 原创性教育UGC的生成动因分类与模型 | 第32-36页 |
| 4.2.1 生成动因分类 | 第33-34页 |
| 4.2.2 原创性教育UGC动因模型 | 第34-36页 |
| 4.3 基于原创性教育UGC平台的生成动因实证研究 | 第36-44页 |
| 4.3.1 原创性教育UGC生成动因研究的主要方法 | 第36页 |
| 4.3.2 实证模型和研究假设 | 第36-38页 |
| 4.3.3 研究方法 | 第38-39页 |
| 4.3.4 数据分析 | 第39-44页 |
| 4.4 本章小结 | 第44-45页 |
| 第5章 原创性教育UGC的生成模式研究 | 第45-52页 |
| 5.1 原创性教育UGC的生成过程分析 | 第45-47页 |
| 5.2 原创性教育UGC的主要生成模式 | 第47-51页 |
| 5.2.1 多终端并行模式 | 第47-48页 |
| 5.2.2 全民共构建模式 | 第48-49页 |
| 5.2.3 独立社区交流模式 | 第49页 |
| 5.2.4 资源推送模式 | 第49-51页 |
| 5.3 本章小结 | 第51-52页 |
| 第6章 原创性教育UGC的激励机制研究及其设计 | 第52-58页 |
| 6.1 原创性教育UGC贡献者群体分类 | 第52-53页 |
| 6.2 激励因素分析 | 第53-56页 |
| 6.3 激励机制设计 | 第56-57页 |
| 6.4 本章小结 | 第57-58页 |
| 第7章 总结与展望 | 第58-60页 |
| 7.1 研究总结 | 第58页 |
| 7.2 展望 | 第58-60页 |
| 参考文献 | 第60-63页 |
| 攻读学位期间学术活动和成果 | 第63-64页 |
| 附录A 原创性教育UGC(用户生成内容)生成动因调查 | 第64-68页 |
| 致谢 | 第6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