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7页 |
Abstract | 第7-9页 |
绪论 | 第9-16页 |
第一章 清代女性民歌与民前乞巧歌的相关文献及其产生的背景 | 第16-29页 |
第一节 清代女性民歌与民前乞巧歌的相关文献 | 第16-22页 |
一、清代女性民歌文献 | 第16-19页 |
二、民前乞巧歌文献 | 第19-22页 |
第二节 清代女性民歌与民前乞巧歌产生的背景比较 | 第22-29页 |
一、政治背景 | 第22-23页 |
二、社会文化背景 | 第23-24页 |
三、艺术背景 | 第24-25页 |
四、文人的态度 | 第25-29页 |
第二章 清代女性民歌与民前乞巧歌的作品比较 | 第29-55页 |
第一节 内容比较 | 第29-45页 |
一、爱情婚姻方面 | 第29-42页 |
二、社会生活方面 | 第42-43页 |
三、物产职业方面 | 第43-44页 |
四、历史传说方面 | 第44-45页 |
第二节 形式因素比较 | 第45-52页 |
一、句式程式化的异同 | 第45-51页 |
二、用词个性化的异同 | 第51-52页 |
第三节 曲调特征比较 | 第52-55页 |
一、曲调种类不同 | 第52-53页 |
二、曲调特征不同 | 第53-55页 |
第三章 清代女性民歌与民前乞巧歌的抒情主人公比较 | 第55-66页 |
第一节抒情主人公形象分析 | 第55-60页 |
一、女性抒情主人公 | 第55-58页 |
二、男性抒情主人公 | 第58-60页 |
第二节 抒情主人公的言说方式 | 第60-66页 |
一、独白的异同 | 第60-62页 |
二、对话的异同 | 第62-66页 |
第四章 清代女性民歌与民前乞巧歌的艺术价值比较 | 第66-79页 |
第一节 审美特征比较 | 第66-73页 |
一、构思 | 第66-68页 |
二、情感 | 第68-69页 |
三、意象 | 第69-71页 |
四、语言 | 第71-73页 |
第二节 表现手法比较 | 第73-79页 |
一、赋之比较 | 第73-77页 |
二、比兴之比较 | 第77-79页 |
第五章 民前乞巧歌对清代女性民歌的继承与创新 | 第79-96页 |
第一节 民前乞巧歌对清代女性民歌的继承 | 第79-94页 |
一、对女性民歌社会功能的继承 | 第79-84页 |
二、对女性民歌社会价值的继承 | 第84-94页 |
第二节 民前乞巧歌对清代女性民歌的创新 | 第94-96页 |
一、思想创新 | 第94-95页 |
二、表现手法创新 | 第95-96页 |
结语 | 第96-98页 |
附录一:各地乞巧歌辑录 | 第98-132页 |
附录二:各地乞巧歌曲谱 | 第132-143页 |
参考文献 | 第143-146页 |
后记 | 第146-14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