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工随迁子女学习生态研究
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0-15页 |
1.1 研究缘起 | 第10-11页 |
1.2 研究意义 | 第11-12页 |
1.2.1 理论意义 | 第11页 |
1.2.2 现实意义 | 第11-12页 |
1.3 概念界定 | 第12-13页 |
1.3.1 农民工随迁子女 | 第12页 |
1.3.2 学习生态 | 第12-13页 |
1.3.3 生态变迁 | 第13页 |
1.4 研究设计 | 第13-15页 |
1.4.1 研究对象 | 第13-14页 |
1.4.2 研究方法 | 第14页 |
1.4.3 研究思路 | 第14-15页 |
第2章 文献综述 | 第15-21页 |
2.1 国外相关研究综述 | 第15-18页 |
2.2 国内相关研究综述 | 第18-20页 |
2.3 本论文研究的创新点 | 第20-21页 |
第3章 农民工随迁子女学习生态的理论分析 | 第21-27页 |
3.1 农民工随迁子女学习生态的解读 | 第21-23页 |
3.1.1 农民工随迁子女学习生态的释义 | 第21-22页 |
3.1.2 农民工随迁子女学习生态的结构 | 第22-23页 |
3.2 农民工随迁子女学习生态的基本原理 | 第23-27页 |
3.2.1 限制因子原理 | 第24页 |
3.2.2 整体效应原理 | 第24-25页 |
3.2.3 生态平衡原理 | 第25-27页 |
第4章 农民工随迁子女学习生态的现状调查 | 第27-36页 |
4.1 问卷调查 | 第27-32页 |
4.1.1 调查问卷的设计 | 第27页 |
4.1.2 调查结果及其分析 | 第27-32页 |
4.2 访谈调查 | 第32-36页 |
4.2.1 访谈设计 | 第32页 |
4.2.2 访谈结果及分析 | 第32-36页 |
第5章 农民工随迁子女学习生态问题的深层分析 | 第36-45页 |
5.1 生态变迁背景下学习生态主导因子分析 | 第36-38页 |
5.1.1 学习策略不当 | 第36-37页 |
5.1.2 学习节律失衡 | 第37-38页 |
5.2 生态变迁背景下学习生态作用因子分析 | 第38-40页 |
5.2.1 家庭环境不利 | 第38-39页 |
5.2.2 教师教法不当 | 第39-40页 |
5.3 生态变迁背景下学习生态限制因子分析 | 第40-42页 |
5.3.1 户籍制度禁锢 | 第40-41页 |
5.3.2 知识系统断层 | 第41-42页 |
5.4 生态变迁背景下学习生态伴随因子分析 | 第42-45页 |
5.4.1 媒介不良入侵 | 第42-43页 |
5.4.2 社区环境复杂 | 第43-45页 |
第6章 改善农民工随迁子女学习生态的对策和建议 | 第45-53页 |
6.1 树立学习生态化理念 | 第45-46页 |
6.2 农民工随迁子女学习生态优化的生态学原则 | 第46-48页 |
6.2.1 整体性原则 | 第46-47页 |
6.2.2 协同性原则 | 第47页 |
6.2.3 持续性原则 | 第47-48页 |
6.3 农民工随迁子女学习生态优化的生态学策略 | 第48-53页 |
6.3.1 保持政府系统的活水效应 | 第48-49页 |
6.3.2 发挥学校系统的引领作用 | 第49-50页 |
6.3.3 发挥社会支持系统的辅助作用 | 第50-51页 |
6.3.4 调整学习生态因子的生态位 | 第51-52页 |
6.3.5 规避教师专业发展的花盆效应 | 第52-53页 |
结束语 | 第53-54页 |
参考文献 | 第54-56页 |
附录一 | 第56-59页 |
附录二 | 第59-60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60-61页 |
致谢 | 第6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