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8页 |
一、绪论 | 第12-21页 |
(一) 选题背景和研究意义 | 第12-13页 |
1. 选题背景 | 第12-13页 |
2. 研究意义 | 第13页 |
(二) 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 第13-15页 |
1. 研究内容 | 第13-15页 |
2. 研究方法 | 第15页 |
(三) 理论基础和研究述评 | 第15-20页 |
1. 理论基础 | 第15-18页 |
2. 研究述评 | 第18-20页 |
(四) 论文重点、难点和创新之处 | 第20-21页 |
1. 论文重点和难点 | 第20页 |
2. 论文创新之处 | 第20-21页 |
二、中国最低工资制度的实践 | 第21-35页 |
(一) 中国最低工资制度的起源与发展 | 第21-22页 |
(二) 中国最低工资制度的主要内容 | 第22-24页 |
1. 中国最低工资制度的运行模式 | 第22-23页 |
2. 中国最低工资标准的制定机构和适用范围 | 第23页 |
3. 中国最低工资标准的考虑因素和测定方法 | 第23-24页 |
4. 中国最低工资标准的组成和形式 | 第24页 |
(三) 中国最低工资标准的实证分析 | 第24-35页 |
1. 最低工资标准的比较分析 | 第24-28页 |
2. 最低工资标准与平均工资的比较分析 | 第28-31页 |
3. 最低工资标准与失业率的比较分析 | 第31-33页 |
4. 最低工资标准和地区生产总值(GDP)的比较分析 | 第33-35页 |
三、中国最低工资制度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 第35-41页 |
(一) 最低工资制度的立法层次偏低 | 第35页 |
(二) 最低工资制度的适用范围有待提高 | 第35-36页 |
(三) 最低工资标准普遍偏低 | 第36页 |
(四) 最低工资标准的内涵不统一 | 第36-37页 |
(五) 最低工资标准的测算方法不科学 | 第37页 |
(六) 最低工资标准的调整时间不合理 | 第37-38页 |
(七) 最低工资制度的执行环境不完善 | 第38-39页 |
1. 劳动者对最低工资制度缺乏认知 | 第38-39页 |
2. 企业对最低工资制度的规避 | 第39页 |
3. 企业工会组织未能发挥监督作用 | 第39页 |
(八) 最低工资制度的监管体系不健全 | 第39-41页 |
1. 劳动监察部门监管不到位 | 第40页 |
2. 执法机关的执法力度不强 | 第40-41页 |
四、中国最低工资制度的优化路径 | 第41-47页 |
(一) 提高最低工资制度的立法层次 | 第41页 |
1. 实现最低工资制度的人大单项立法 | 第41页 |
2. 完善与最低工资制度相配套的法律体系 | 第41页 |
(二) 扩大最低工资制度的适用范围 | 第41-42页 |
(三) 制定合理的最低工资标准 | 第42-43页 |
1. 改进最低工资标准的测算方法 | 第42页 |
2. 建立最低工资标准的合理增长机制 | 第42-43页 |
(四) 统一最低工资标准的内涵 | 第43页 |
(五) 明确最低工资标准的调整时间 | 第43-44页 |
1. 把握最佳的调整频率 | 第44页 |
2. 把握最佳的调整时机 | 第44页 |
(六) 完善最低工资制度的执行环境 | 第44-46页 |
1. 加强最低工资制度的宣传 | 第45页 |
2. 加强企业工会组织的建设 | 第45-46页 |
(七) 健全最低工资制度的监管体系 | 第46-47页 |
1. 加强劳动监察部门的监察力度 | 第46页 |
2. 加强执法部门的执法力度 | 第46-47页 |
五、优化路径的可行性分析 | 第47-51页 |
(一) 模型的选取 | 第47-48页 |
1. 变量的选择 | 第47页 |
2. 模型的选择 | 第47-48页 |
3. 模型的构建 | 第48页 |
(二) 数据说明 | 第48-49页 |
(三) 回归分析 | 第49页 |
(四) 模型结果分析 | 第49-51页 |
结论 | 第51-52页 |
参考文献 | 第52-55页 |
致谢 | 第55-56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清单 | 第5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