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自动化技术、计算机技术论文--自动化技术及设备论文--机器人技术论文--机械手论文--工业机械手论文

新型串并混联送料机械手设计与分析

摘要第5-6页
ABSTRACT第6-7页
第1章 绪论第11-20页
    1.1 课题背景及意义第11-12页
    1.2 机械手主要类型第12-16页
        1.2.1 国外机械手发展现状第14-15页
        1.2.2 国内机械手发展现状第15-16页
    1.3 送料机械手发展趋势第16-17页
    1.4 课题介绍第17-20页
        1.4.1 机械手承载能力与工作节拍第18页
        1.4.2 机械手工作尺寸第18-19页
        1.4.3 课题研究内容第19-20页
第2章 新型送料机械手位置分析第20-32页
    2.1 引言第20-21页
    2.2 大臂机构选型及机械手工作原理第21-24页
        2.2.1 机构自由度分析第22-23页
        2.2.2 机构坐标系的建立第23-24页
    2.3 6-PSS并联机构位置分析第24-31页
        2.3.1 6-PSS并联机构位置反解分析第24-26页
        2.3.2 6-PSS并联机构位置反解计算实例第26页
        2.3.3 6-PSS并联机构位置正解第26-28页
        2.3.4 6-PSS速度雅克比第28-30页
        2.3.5 6-PSS并联机构正解算例第30-31页
    2.4 本章小结第31-32页
第3章 新型送料机械手工作空间分析第32-43页
    3.1 引言第32-33页
    3.2 影响机械手工作空间的因素第33-34页
        3.2.1 连接副球铰的约束第33页
        3.2.2 杆件间的干涉第33页
        3.2.3 滑块驱动行程的约束第33-34页
    3.3 大臂工作空间求解方法第34-36页
    3.4 工作空间几何参数分析第36页
    3.5 机械手工作空间实例第36-42页
        3.5.1 机械手位置工作空间分析第36-39页
        3.5.2 机械手姿态工作空间分析第39-42页
    3.6 本章小结第42-43页
第4章 机械手性能分析第43-69页
    4.1 引言第43页
    4.2 运动学性能分析第43-48页
        4.2.1 线速度和角速度各向同性性能评价指标第43-46页
        4.2.2 几何参数对线速度和角速度各向同性性能的影响第46-48页
    4.3 静力学性能分析第48-56页
        4.3.1 机构静力雅克比矩阵第48-49页
        4.3.2 静力学性能指标及传递特性分析第49-52页
        4.3.3 几何参数对力和力矩各向同性性能的影响第52-55页
        4.3.4 静力学算例分析第55-56页
    4.4 机构奇异性分析第56-58页
    4.5 机械手误差分析第58-68页
        4.5.1 大臂 6-PSS并联机构误差数学模型分析第58-61页
        4.5.2 大臂 6-PSS并联机构误差源单项分析第61-63页
        4.5.3 位姿参数对大臂末端误差的影响第63-66页
        4.5.4 几何参数对大臂误差的影响第66-67页
        4.5.5 小臂工作误差的仿真分析第67-68页
    4.6 本章小结第68-69页
第5章 机械手动力学分析第69-80页
    5.1 概述第69-70页
    5.2 拉格朗日动力学分析第70-73页
        5.2.1 大臂动能第70-71页
        5.2.2 大臂势能第71页
        5.2.3 基于虚功原理建立拉格朗日方程第71-73页
    5.3 牛顿-欧拉法动力学分析第73-79页
        5.3.1 机构运动学分析第73-74页
        5.3.2 定长杆Newton-Euler方程第74页
        5.3.3 动平台Newton-Euler方程第74-76页
        5.3.4 大臂整体的动力学方程第76-78页
        5.3.5 基于动力学模型的仿真算例第78-79页
    5.4 本章小结第79-80页
第6章 机械手虚拟样机设计及轨迹规划第80-90页
    6.1 概论第80-81页
        6.1.1 虚拟样机介绍第80页
        6.1.2 虚拟样机技术的典型应用第80-81页
        6.1.3 虚拟样机技术的优点第81页
    6.2 机械手虚拟样机设计第81-83页
    6.3 虚拟样机仿真第83-84页
        6.3.1 Adams简介第83页
        6.3.2 机械手虚拟样机仿真步骤第83-84页
    6.4 机械手工作原理及过程第84-86页
    6.5 基于机械手工作环境的轨迹规划第86-89页
    6.6 本章小结第89-90页
结论第90-91页
参考文献第91-96页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及主要成果第96-97页
致谢第97页

论文共97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中美人才培养计划”管理研究--以华侨大学为例
下一篇:中国最低工资制度存在的问题及优化路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