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茶滋味物质研究及审评参考物模型的建立
摘要 | 第7-9页 |
ABSTRACT | 第9-11页 |
第1章 文献综述 | 第12-22页 |
前言 | 第12页 |
1.1 茶叶主要滋味物质概述 | 第12-16页 |
1.1.1 茶多酚 | 第12-14页 |
1.1.2 咖啡碱 | 第14-15页 |
1.1.3 游离氨基酸 | 第15页 |
1.1.4 糖类 | 第15-16页 |
1.1.5 有机酸 | 第16页 |
1.2 滋味物质间的交互作用概述 | 第16-17页 |
1.2.1 滋味物质的交互途径 | 第16-17页 |
1.2.2 绿茶中主要交互滋味物质 | 第17页 |
1.3 茶叶评价的概述 | 第17-20页 |
1.3.1 感官评价的目的 | 第17-18页 |
1.3.2 茶叶滋味感官评价 | 第18页 |
1.3.3 绿茶滋味智能化评价 | 第18-20页 |
1.4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第20页 |
1.5 研究主要内容 | 第20-22页 |
第2章 绿茶主要滋味成分性质及其感官评价 | 第22-34页 |
前言 | 第22页 |
2.1 试验材料 | 第22页 |
2.2 主要仪器与试剂 | 第22-23页 |
2.2.1 试验仪器 | 第22-23页 |
2.2.2 试验试剂 | 第23页 |
2.3 试验方法 | 第23-25页 |
2.3.1 水分的测定 | 第23页 |
2.3.2 水浸出物的测定 | 第23页 |
2.3.3 茶多酚的测定 | 第23页 |
2.3.4 可溶性总糖的测定 | 第23页 |
2.3.5 18 种常见氨基酸和茶氨酸的测定 | 第23-24页 |
2.3.6 芦丁的测定 | 第24页 |
2.3.7 EGCG和咖啡碱的检测 | 第24-25页 |
2.3.8 茶叶滋味审评方法 | 第25页 |
2.4 试验结果与分析 | 第25-32页 |
2.4.1 样品中的典型的滋味物质结果分析 | 第25-29页 |
2.4.2 样品茶汤滋味分属性评价 | 第29-32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32-34页 |
第3章 主要滋味物质单体阈值及交互作用检测分析 | 第34-50页 |
前言 | 第34页 |
3.1 试验材料 | 第34页 |
3.2 试验仪器与试剂 | 第34页 |
3.2.1 试验仪器 | 第34页 |
3.2.2 试验试剂 | 第34页 |
3.3 试验方法 | 第34-37页 |
3.3.1 评价员 | 第34页 |
3.3.2 评价环境 | 第34-35页 |
3.3.3 识别阈值的测定方法 | 第35-36页 |
3.3.4 识别阈值的计算方法 | 第36页 |
3.3.5 交互效应的测定方法 | 第36-37页 |
3.4 结果与分析 | 第37-48页 |
3.4.1 识别阈值的结果与分析 | 第37-40页 |
3.4.2 交互效应的结果与分析 | 第40-48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48-50页 |
第4章 滋味分属性评价参考物模型的构建 | 第50-58页 |
引言 | 第50页 |
4.1 试验材料 | 第50页 |
4.2 主要试验仪器与试剂 | 第50页 |
4.2.1 主要仪器 | 第50页 |
4.2.2 主要试剂 | 第50页 |
4.3 试验方法 | 第50-52页 |
4.3.1 试验环境 | 第50页 |
4.3.2 评价员 | 第50页 |
4.3.3 试验设计方案 | 第50-51页 |
4.3.4 滋味分属性评价参考物的构建方法 | 第51-52页 |
4.4 试验结果与分析 | 第52-56页 |
4.4.1 试验结果的直观分析 | 第52-53页 |
4.4.2 试验结果的回归分析 | 第53-55页 |
4.4.3 直观分析与回归分析的结果对比 | 第55-56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56-58页 |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 第58-62页 |
5.1 结论 | 第58-59页 |
5.2 展望 | 第59-62页 |
参考文献 | 第62-68页 |
附表1 绿茶滋味交互作用试验设计表 | 第68-70页 |
附表2 绿茶主要滋味物质交互作用强度评价表 | 第70-72页 |
附表3 缩略词表 | 第72-74页 |
致谢 | 第74-76页 |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第7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