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18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0-11页 |
1.2 研究意义 | 第11页 |
1.2.1 理论意义 | 第11页 |
1.2.2 实践意义 | 第11页 |
1.3 文献综述 | 第11-16页 |
1.3.1 控制权 | 第11-12页 |
1.3.2 股权资本与控制权 | 第12-13页 |
1.3.3 社会资本与控制权 | 第13-14页 |
1.3.4 股权结构 | 第14-15页 |
1.3.5 控制权争夺 | 第15-16页 |
1.3.6 股权结构与控制权争夺的关系 | 第16页 |
1.4 研究方法 | 第16页 |
1.5 本文的研究内容及框架 | 第16-18页 |
第二章 雷士照明控制权争夺案例介绍 | 第18-28页 |
2.1 雷士照明公司介绍 | 第18-20页 |
2.1.1 雷士照明公司发展历程 | 第18-19页 |
2.1.2 雷士照明业绩介绍 | 第19-20页 |
2.2 雷士照明控制权争夺事件 | 第20-27页 |
2.2.1 2005年控制权争夺事件 | 第20-22页 |
2.2.2 2012年控制权争夺事件 | 第22-24页 |
2.2.3 2014年控制权争夺事件 | 第24-27页 |
2.3 本章小结 | 第27-28页 |
第三章 双重控制链在控制权争夺中的作用机理 | 第28-34页 |
3.1 股权资本控制链 | 第28-30页 |
3.1.1 股权资本 | 第28页 |
3.1.2 股权资本控制链 | 第28-29页 |
3.1.3 股权资本控制链的局限性 | 第29-30页 |
3.2 社会资本控制链 | 第30-32页 |
3.2.1 社会资本的有效性区域 | 第31-32页 |
3.2.2 社会资本的契合度模型 | 第32页 |
3.2.3 个人社会资本和组织社会资本的一般动态分析 | 第32页 |
3.3 控制权争夺的理论框架 | 第32-33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33-34页 |
第四章 案例分析 | 第34-56页 |
4.1 创始人吴长江的个人社会资本 | 第34-36页 |
4.2 社会资本在三次控制权争夺中的动态演变 | 第36-43页 |
4.2.1 社会资本的生成阶段 | 第37-38页 |
4.2.2 社会资本的稳固阶段 | 第38-41页 |
4.2.3 社会资本的衰退阶段 | 第41-43页 |
4.3 控制权争夺的根源分析 | 第43-44页 |
4.3.1“野蛮生长” | 第43-44页 |
4.3.2 融资约束 | 第44页 |
4.4 控制权争夺的动因分析 | 第44-48页 |
4.4.1 相近持股比例 | 第44-46页 |
4.4.2 控制权私人收益 | 第46-47页 |
4.4.3 创投之间的利益冲突 | 第47-48页 |
4.5 控制权争夺的后果分析 | 第48-54页 |
4.5.1 资本市场对雷士控制权争夺的反应 | 第48-50页 |
4.5.2 控制权争夺风波对公司财务状况的影响 | 第50-54页 |
4.6 本章小结 | 第54-56页 |
第五章 案例研究结论、启示及对策建议 | 第56-65页 |
5.1 案例研究结论 | 第56-59页 |
5.1.1 控制权争夺影响企业的稳定发展 | 第56页 |
5.1.2 社会资本在控制权争夺中扮演重要的角色 | 第56-57页 |
5.1.3 控制权争夺根源在于企业的“野蛮生长” | 第57页 |
5.1.4 控制权争夺的外部动因在于制衡型的股权结构 | 第57-58页 |
5.1.5 控制权争夺的内部动因在于控制权私人收益 | 第58-59页 |
5.1.6 控制权争夺的另一个重要的动因在于创投之间的利益冲突 | 第59页 |
5.2 案例研究启示 | 第59-60页 |
5.2.1 社会资本对股权资本的替代效应 | 第59页 |
5.2.2 权利与权力之间的不平衡是控制权争夺的内在诱因 | 第59-60页 |
5.2.3 社会资本需要建立在股权资本的基础之上才能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 第60页 |
5.2.4 机构投资者的介入有助于提升企业的治理水平 | 第60页 |
5.3 对策建议 | 第60-63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63-65页 |
参考文献 | 第65-69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69-70页 |
致谢 | 第70-71页 |
答辩委员会对论文的评定意见 | 第7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