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主要符号说明 | 第9-10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19页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10-13页 |
1.2 山茶油品质的研究现状 | 第13页 |
1.3 正己烷和苯并(a)芘的研究现状 | 第13-17页 |
1.3.1 正己烷检测和应用研究现状 | 第13-15页 |
1.3.2 苯并(a)芘检测研究现状 | 第15-17页 |
1.4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 第17-18页 |
1.5 本章小结 | 第18-19页 |
第二章 拉曼基本理论和方法 | 第19-25页 |
2.1 拉曼光谱检测技术 | 第19-21页 |
2.1.1 拉曼光谱和表面增强拉曼光谱技术 | 第19页 |
2.1.2 金(溶胶)纳米粒子基底的制备及表征 | 第19-21页 |
2.1.3 金(溶胶)纳米粒子SERS技术的最新应用 | 第21页 |
2.2 SERS数据采集时的荧光去除方法 | 第21-23页 |
2.2.1 拉曼数据荧光去除方法简介 | 第21-22页 |
2.2.2 SERS光谱荧光消除法SERDS | 第22-23页 |
2.3 拉曼光谱数据建模分析方法 | 第23-24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24-25页 |
第三章 山茶油品质和掺假定量实验研究 | 第25-31页 |
3.1 引言 | 第25页 |
3.2 山茶油的组成 | 第25-27页 |
3.2.1 山茶油的脂肪酸组成与含量 | 第25页 |
3.2.2 纯品山茶油的拉曼光谱分析 | 第25-27页 |
3.3 山茶油掺假检测 | 第27-29页 |
3.3.1 材料与仪器 | 第27页 |
3.3.2 制备掺假样品 | 第27页 |
3.3.3 混合样品光谱采集和分析 | 第27页 |
3.3.4 光谱数据处理和建模分析 | 第27-29页 |
3.4 主成分回归和PLS模型的预测效果比较 | 第29-30页 |
3.5 本章结论 | 第30-31页 |
第四章 山茶油中正己烷有害成分的SERS实验研究 | 第31-42页 |
4.1 引言 | 第31页 |
4.2 材料与方法 | 第31-36页 |
4.2.1 实验材料 | 第31页 |
4.2.2 实验仪器设备 | 第31-33页 |
4.2.3 正己烷的光谱采集及特征峰分析方法 | 第33-34页 |
4.2.4 金(溶胶)纳米粒子溶液的光谱采集及峰分析 | 第34-35页 |
4.2.5 SERS光谱采集方法 | 第35-36页 |
4.3 光谱与定性分析 | 第36-37页 |
4.3.1 纯压榨山茶油样品的SERS光谱 | 第36页 |
4.3.2 浸出一级山茶油样品的SERS光谱 | 第36页 |
4.3.3 正己烷和山茶油混合样品的SERS光谱 | 第36-37页 |
4.4 正己烷含量的SERS定量分析 | 第37-40页 |
4.5 讨论和结论 | 第40-41页 |
4.6 本章小结 | 第41-42页 |
第五章 苯并(a)芘有害物的SERS定性检测与定量研究 | 第42-52页 |
5.1 引言 | 第42页 |
5.2 材料与方法 | 第42-44页 |
5.2.1 实验材料 | 第42页 |
5.2.2 实验仪器设备 | 第42-43页 |
5.2.3 苯并(a)芘标准溶液的配制 | 第43页 |
5.2.4 光谱采集 | 第43-44页 |
5.3 苯并(a)芘光谱特征峰的定性检测 | 第44-45页 |
5.3.1 苯并(a)芘固体粉末拉曼的特征峰 | 第44页 |
5.3.2 苯并(a)芘溶液样品的拉曼特征峰 | 第44-45页 |
5.4 苯并(a)芘浓度的SERS定量分析 | 第45-50页 |
5.4.1 最佳建模算法和预处理方法的确定 | 第46-47页 |
5.4.2 最佳主因子的确定 | 第47-50页 |
5.5 结论和讨论 | 第50-51页 |
5.6 本章小结 | 第51-52页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第52-54页 |
6.1 结论 | 第52-53页 |
6.2 展望 | 第53-54页 |
参考文献 | 第54-60页 |
个人简历 在读研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60-61页 |
致谢 | 第6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