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9-15页 |
1.1 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9-10页 |
1.2 低频力学谱仪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0-12页 |
1.3 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12-13页 |
1.4 技术方案 | 第13-15页 |
第二章 低频力学谱仪的测试原理及相关理论研究 | 第15-27页 |
2.1 内耗测量原理 | 第15-16页 |
2.1.1 内耗基本理论及表达式 | 第15页 |
2.1.2 强迫振动内耗测量原理 | 第15-16页 |
2.2 低频力学谱仪的测试原理 | 第16-20页 |
2.2.1 低频力学谱仪的基本工作原理 | 第16-18页 |
2.2.2 本文对低频力学谱仪测试系统的改进 | 第18-20页 |
2.3 全相位FFT谱分析相位差测量方法研究 | 第20-26页 |
2.3.1 全相位FFT算法介绍 | 第20-21页 |
2.3.2 全相位FFT测相原理分析 | 第21-22页 |
2.3.3 传统FFT谱分析与全相位FFT谱分析比较 | 第22-25页 |
2.3.4 传统FFT与全相位FFT的仿真比较 | 第25-26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26-27页 |
第三章 低频力学谱仪的机械系统设计 | 第27-36页 |
3.1 倒扭摆的结构及理论设计 | 第27-28页 |
3.2 低频力学谱仪的机械结构设计 | 第28-33页 |
3.2.1 低频力学谱仪机械结构三维建模 | 第28-32页 |
3.2.2 机械零件的加工制造 | 第32-33页 |
3.3 低频力学谱仪机械结构分析及改进方法 | 第33-35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35-36页 |
第四章 低频力学谱仪控制系统的硬件设计 | 第36-49页 |
4.1 系统硬件整体设计方案 | 第36-37页 |
4.2 低频信号发生模块设计 | 第37-40页 |
4.2.1 信号激发驱动计算分析 | 第37-38页 |
4.2.2 功率放大器 | 第38-40页 |
4.3 光电池模块和步进电机模块设计 | 第40-45页 |
4.3.1 光电池传感器 | 第40-41页 |
4.3.2 差分放大器 | 第41-43页 |
4.3.3 步进电机及驱动器 | 第43-45页 |
4.4 温度模块设计 | 第45-48页 |
4.4.1 加热及保温装置 | 第45-46页 |
4.4.2 温度传感器及温控仪 | 第46-48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48-49页 |
第五章 低频力学谱仪控制系统的软件设计 | 第49-60页 |
5.1 控制系统的软件开发环境简介 | 第49页 |
5.2 系统的软件整体设计方案 | 第49-50页 |
5.3 正弦信号发生子程序设计 | 第50-53页 |
5.3.1 DAC简介 | 第50-51页 |
5.3.2 DAC参数配置 | 第51-53页 |
5.3.3 输出D/A模拟信号 | 第53页 |
5.4 信号采集子程序设计 | 第53-56页 |
5.4.1 ADC简介 | 第53-54页 |
5.4.2 ADC参数配置 | 第54-56页 |
5.4.3 读取A/D采样值 | 第56页 |
5.5 上位机界面软件的设计 | 第56-59页 |
5.5.1 开发环境及通信接口介绍 | 第56-57页 |
5.5.2 上位机图形界面的实现 | 第57-59页 |
5.6 本章小结 | 第59-60页 |
第六章 系统测试及实验结果 | 第60-65页 |
6.1 内耗测试材料介绍 | 第60页 |
6.2 实验步骤及注意事项 | 第60-61页 |
6.3 实验结果与分析 | 第61-64页 |
6.3.1 实验结果 | 第61-63页 |
6.3.2 数据分析 | 第63-64页 |
6.4 本章小结 | 第64-65页 |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 第65-67页 |
7.1 研究总结 | 第65-66页 |
7.2 研究展望 | 第66-67页 |
参考文献 | 第67-70页 |
附录A 正弦信号发生程序 | 第70-72页 |
附录B 双通道信号采集程序 | 第72-76页 |
个人简历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76-77页 |
致谢 | 第7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