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7页 |
缩略语表 | 第12-13页 |
1 引言 | 第13-27页 |
1.1 婴儿配方奶粉中污染微生物的危害性 | 第13-14页 |
1.2 影响婴儿配方奶粉中污染微生物的因素 | 第14-18页 |
1.2.1 原料乳中的微生物 | 第14-17页 |
1.2.2 加工过程 | 第17-18页 |
1.3 乳中免疫活性物质 | 第18-20页 |
1.3.1 免疫球蛋白 | 第19页 |
1.3.2 乳铁蛋白 | 第19页 |
1.3.3 过氧化物酶 | 第19-20页 |
1.3.4 溶菌酶 | 第20页 |
1.4 分子生物学技术在乳及乳制品微生物研究中的应用 | 第20-25页 |
1.4.1 主要分子生物学技术 | 第20-23页 |
1.4.2 单分子实时测序技术 | 第23-25页 |
1.5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25-27页 |
2 婴儿配方奶粉中污染微生物检测与评估 | 第27-62页 |
2.1 材料和方法 | 第27-43页 |
2.1.1 主要试验试剂和仪器 | 第27-28页 |
2.1.2 婴儿配方奶粉样品信息 | 第28-30页 |
2.1.3 免疫活性物质检测 | 第30页 |
2.1.4 乳清蛋白氮指数测定 | 第30页 |
2.1.5 内毒素定量测定 | 第30-31页 |
2.1.6 婴儿配方奶粉样中细菌宏基因组DNA的提取 | 第31-32页 |
2.1.7 细菌16S rRNA基因全长序列扩增 | 第32-34页 |
2.1.8 PacBio SMRT测序及序列分析 | 第34-37页 |
2.1.9 高质量序列的提取 | 第37页 |
2.1.10 测序结果的生物信息学处理 | 第37-38页 |
2.1.11 致病菌荧光定量(qPCR)研究 | 第38-40页 |
2.1.12 纯培养技术检测菌落总数及致病菌 | 第40-41页 |
2.1.13 真菌毒素的检测 | 第41-42页 |
2.1.14 数据的统计分析及图表绘制 | 第42页 |
2.1.15 核酸序列登录号 | 第42-43页 |
2.2 免疫活性物质检测结果分析 | 第43-45页 |
2.3 婴儿配方奶粉真菌毒素检测结果 | 第45-46页 |
2.4 婴儿配方奶粉菌群结构分析 | 第46-56页 |
2.4.1 婴儿配方奶粉污染菌群丰度及多样性分析 | 第46-48页 |
2.4.2 样品微生物菌群在门、属和种水平上的构成分析 | 第48-50页 |
2.4.3 不同组婴儿配方奶粉中差异性菌群分析 | 第50-54页 |
2.4.4 基于多元统计方法比较分析不同组样品中菌群结构 | 第54-56页 |
2.5 婴儿配方奶粉中致病菌含量分析 | 第56-59页 |
2.6 菌群关联性分析 | 第59-61页 |
2.7 小结 | 第61-62页 |
3 乳粉污染微生物溯源技术的研究 | 第62-79页 |
3.1 乳粉污染微生物溯源技术研究方法 | 第62-65页 |
3.1.1 原料乳和乳粉样品信息 | 第62-63页 |
3.1.2 免疫活性物质检测 | 第63页 |
3.1.3 细菌16S rDNA扩增的barcode和引物序列 | 第63页 |
3.1.4 致病菌荧光定量(qPCR)研究 | 第63页 |
3.1.5 菌落总数及致病菌的检测 | 第63页 |
3.1.6 真菌毒素的检测 | 第63-65页 |
3.1.7 核酸序列登录号 | 第65页 |
3.2 样品中免疫活性物质分析 | 第65-67页 |
3.3 样品菌群结构分析 | 第67-73页 |
3.3.1 样品测序质量分析及测序量说明 | 第67-69页 |
3.3.2 样品菌群在门、属和种水平上的构成分析 | 第69-73页 |
3.3.3 基于β多样性的4组样品菌群结构比较分析 | 第73页 |
3.4 样品致病菌检测结果分析 | 第73-75页 |
3.5 乳粉生产过程菌群溯源分析结果 | 第75-78页 |
3.6 小结 | 第78-79页 |
4 讨论 | 第79-84页 |
5 结论 | 第84-85页 |
致谢 | 第85-86页 |
参考文献 | 第86-99页 |
作者简介 | 第99-10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