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8-18页 |
1.1 煎炸油的概述 | 第8-9页 |
1.2 煎炸油的极性组分 | 第9-10页 |
1.3 煎炸油的介电特性 | 第10-14页 |
1.3.1 静态介电常数和复介电常数 | 第10-11页 |
1.3.2 基于介电的煎炸油品质快速检测仪器 | 第11-14页 |
1.4 煎炸油的流变特性 | 第14-16页 |
1.4.1 动力粘度、剪切特性和粘温特性 | 第14-15页 |
1.4.2 基于流变的煎炸油品质快速检测仪器 | 第15-16页 |
1.5 立题背景与意义 | 第16-17页 |
1.6 本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17-18页 |
第二章 商业餐饮门店煎炸油品质市场调研 | 第18-26页 |
2.1 引言 | 第18页 |
2.2 材料与方法 | 第18-20页 |
2.2.1 实验原料 | 第18页 |
2.2.2 仪器设备 | 第18页 |
2.2.3 商业餐饮门店煎炸油取样方案 | 第18-19页 |
2.2.4 实验室模拟煎炸条件和取样方案 | 第19页 |
2.2.5 商用仪器快速测定油脂极性组分含量 | 第19-20页 |
2.2.6 传统柱层析测定油脂极性组分含量 | 第20页 |
2.2.7 数据统计与分析 | 第20页 |
2.3 结果与讨论 | 第20-25页 |
2.3.1 商业餐饮门店煎炸油极性组分分布 | 第20-22页 |
2.3.2 商业连续煎炸过程极性组分分布 | 第22-23页 |
2.3.3 商用快速检测仪器与传统柱层析检测结果对比 | 第23-24页 |
2.3.4 仪器性能和操作规范对煎炸油品质控制的影响 | 第24-25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25-26页 |
第三章 基于介电和流变特性的快速检测技术 | 第26-35页 |
3.1 引言 | 第26页 |
3.2 材料与方法 | 第26-27页 |
3.2.1 实验原料 | 第26页 |
3.2.2 仪器设备 | 第26页 |
3.2.3 静态介电常数随极性组分和温度的变化实验 | 第26页 |
3.2.4 矢量网络分析仪检测油脂复介电常数 | 第26-27页 |
3.2.5 油脂动力粘度随极性组分和温度的变化实验 | 第27页 |
3.2.6 数据统计与分析 | 第27页 |
3.3 结果与讨论 | 第27-34页 |
3.3.1 油脂极性组分和温度对其介电常数的影响 | 第27-28页 |
3.3.2 油脂的复介电常数及Cole-Cole模型解析 | 第28-30页 |
3.3.3 油脂极性组分和温度对其动力粘度的影响 | 第30-32页 |
3.3.4 油脂的粘温曲线及Lioumbas模型解析 | 第32-34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34-35页 |
第四章 基于介电的快速检测仪器开发 | 第35-42页 |
4.1 引言 | 第35页 |
4.2 材料与方法 | 第35-36页 |
4.2.1 实验原料 | 第35页 |
4.2.2 仪器设备 | 第35页 |
4.2.3 仪器检测的重复性和准确性评价实验 | 第35-36页 |
4.2.4 电磁场、温度和水分对检测的影响研究 | 第36页 |
4.3 结果与讨论 | 第36-41页 |
4.3.1 基于介电的快速检测仪器构建 | 第36-37页 |
4.3.2 快速检测仪器的重复性和准确性 | 第37-38页 |
4.3.3 有关电磁场、温度和水分的仪器良好操作规范 | 第38-41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41-42页 |
第五章 基于流变的油脂品质预估模型 | 第42-52页 |
5.1 引言 | 第42页 |
5.2 材料与方法 | 第42-43页 |
5.2.1 实验原料 | 第42页 |
5.2.2 仪器设备 | 第42页 |
5.2.3 模拟不同煎炸工艺的实验方案 | 第42-43页 |
5.2.4 油脂剪切曲线和粘温曲线的测定 | 第43页 |
5.2.5 脂肪酸组成和极性组分含量的测定 | 第43页 |
5.2.6 数据统计与分析 | 第43页 |
5.3 结果与讨论 | 第43-51页 |
5.3.1 油脂平均煎炸温度的计算 | 第43-45页 |
5.3.2 油脂的剪切特性和粘温特性变化 | 第45-48页 |
5.3.3 油脂的脂肪酸组成和极性组分含量变化 | 第48-49页 |
5.3.4 油脂品质预估模型的建立 | 第49-51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51-52页 |
主要结论与展望 | 第52-53页 |
主要结论 | 第52页 |
展望 | 第52-53页 |
致谢 | 第53-54页 |
参考文献 | 第54-59页 |
附录: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5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