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5页 |
| Abstract | 第5-10页 |
| 第1章 绪论 | 第10-19页 |
| ·选题缘由 | 第10-11页 |
| ·相关研究成果概述 | 第11-16页 |
| ·关于V_单的研究 | 第11-12页 |
| ·关于“V_单+NP+VP”格式的研究 | 第12页 |
| ·关于“看+NP_1+NP_2”格式的研究 | 第12-13页 |
| ·关于情态的研究 | 第13-14页 |
| ·关于评价的研究 | 第14-16页 |
| ·现有研究的不足 | 第16-17页 |
| ·关于本文的研究 | 第17-19页 |
| ·研究内容 | 第17-18页 |
| ·理论和方法 | 第18页 |
| ·语料来源 | 第18-19页 |
| 第2章 句首单音节词的主观性分析 | 第19-25页 |
| ·引言 | 第19页 |
| ·句首单音节主观标记词的界定 | 第19-22页 |
| ·主观标记的含义 | 第19-20页 |
| ·句法形式上的判定 | 第20-21页 |
| ·功能上的判定 | 第21-22页 |
| ·语义上的判定 | 第22页 |
| ·句首单音节主观标记词的分类依据 | 第22-24页 |
| ·X的性质不同 | 第23页 |
| ·语义功能不同 | 第23-24页 |
| ·小结 | 第24-25页 |
| 第3章 判断类“V_单+NP+VP”格式的评价功能 | 第25-34页 |
| ·主观评价的含义 | 第25页 |
| ·“V_单+NP+VP”格式的评价义 | 第25-27页 |
| ·语义角度 | 第25-26页 |
| ·语用角度 | 第26-27页 |
| ·负向评价义对“NP”的选择性 | 第27-28页 |
| ·NP的结构类型分析 | 第27-28页 |
| ·NP的语义特点 | 第28页 |
| ·负向评价义对“VP”的选择性 | 第28-29页 |
| ·VP为“没+X” | 第28-29页 |
| ·VP为“不+X” | 第29页 |
| ·VP为“V+不+C+(NP)” | 第29页 |
| ·“V_单+NP +VP”结构与句类选择性 | 第29-30页 |
| ·“V_单+NP+VP”与S1的语用关系 | 第30-32页 |
| ·“V_单+NP+VP”的前景信息功能 | 第30页 |
| ·“V_单+NP+VP”与S1的比例关系 | 第30-32页 |
| ·“V_单+NP+VP”的语用功能 | 第32页 |
| ·小结 | 第32-34页 |
| 第4章 情态类“看+NP_1+NP_2”格式的评价功能 | 第34-42页 |
| ·“看+NP_1+NP_2”格式的负向评价义 | 第34-36页 |
| ·情态的定义及类型 | 第34-35页 |
| ·情态和评价的交叉 | 第35页 |
| ·语气与评价 | 第35-36页 |
| ·“V_单+NP_1+NP_2”对NP_1的选择性 | 第36-37页 |
| ·NP_1为第二第三人称 | 第36-37页 |
| ·NP_1可省可不省 | 第37页 |
| ·“V_单+NP_1+NP_2”对NP_2的选择性 | 第37-38页 |
| ·“看+你+VP的”负向评价义 | 第38-39页 |
| ·“看”类标记的语用功能 | 第39-41页 |
| ·“V_单+NP_1+NP_2”的背景信息功能 | 第39页 |
| ·“V_单+NP_1+NP_2”的延续话题功能 | 第39-40页 |
| ·“看+你+VP的”话轮转换功能 | 第40-41页 |
| ·小结 | 第41-42页 |
| 第5章 主观标记词的语法化及其形成机制 | 第42-52页 |
| ·情态标记词“看”的历时发展 | 第42-44页 |
| ·先秦两汉时期 | 第42页 |
| ·魏晋南北朝时期 | 第42页 |
| ·隋唐五代时期 | 第42-43页 |
| ·元明清时期 | 第43页 |
| ·近现代时期 | 第43-44页 |
| ·“看”的共时发展 | 第44-45页 |
| ·从“三域”看“看”的发展 | 第44-45页 |
| ·语义上的变化 | 第45页 |
| ·语用功能上的表现 | 第45页 |
| ·“看”虚化的机制动因 | 第45-48页 |
| ·“谅”的虚化 | 第48-49页 |
| ·“谅”语法化的形成机制 | 第49-50页 |
| ·小结 | 第50-52页 |
| 第6章 结语 | 第52-54页 |
| ·结论 | 第52-53页 |
| ·创新和不足 | 第53-54页 |
| ·本文研究的创新之处 | 第53页 |
| ·本文的不足之处及后续展望 | 第53-54页 |
| 参考文献 | 第54-58页 |
| 致谢 | 第5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