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5页 |
| Abstract | 第5-9页 |
| 第1章 前言 | 第9-17页 |
| ·问题的提出 | 第9-10页 |
| ·相关研究现状综述 | 第10-15页 |
| ·形容词直接作主语、宾语 | 第10-11页 |
| ·形容词形成“的”字结构及“N的A”结构 | 第11-13页 |
| ·形容词连续统的研究 | 第13-15页 |
| ·现有研究中存在的问题 | 第15-16页 |
| ·解决问题拟采用的理论、方法和语料 | 第16-17页 |
| ·研究对象 | 第16页 |
| ·研究方法 | 第16页 |
| ·语料来源 | 第16-17页 |
| 第2章 形容词充当主、宾语 | 第17-41页 |
| ·单音节形容词作主、宾语 | 第18-23页 |
| ·《汉语形容词用法词典》的统计及存在的问题 | 第18-20页 |
| ·可以光杆作主、宾语的单音节形容词 | 第20-21页 |
| ·单音节形容词光杆充当主、宾语规律 | 第21-23页 |
| ·双音节形容词作主、宾语比较 | 第23-32页 |
| ·可以光杆作主语的双音节形容词 | 第23-28页 |
| ·可以光杆作宾语的双音节形容词 | 第28-30页 |
| ·可以光杆作宾语不可光杆作主语的双音节形容词 | 第30-32页 |
| ·单、双音节形容词作主、宾语比较 | 第32-39页 |
| ·单、双音节形容词做主语比较 | 第32-33页 |
| ·单、双音节形容词做宾语的比较 | 第33-39页 |
| ·小结 | 第39-41页 |
| 第3章 双音节形容词形成“的”字结构 | 第41-55页 |
| ·“的”字结构的性质 | 第41-45页 |
| ·“参照体—目标”结构概况 | 第42-43页 |
| ·“参照体—目标”结构的特点 | 第43-45页 |
| ·双音节形容词形成“的”字结构 | 第45-52页 |
| ·三个判定标准 | 第45-47页 |
| ·可以形成“的”字结构的双音节形容词 | 第47-51页 |
| ·不能形成“的”字结构的双音节形容词 | 第51-52页 |
| ·可以形成“的”字结构的与可以光杆作主、宾语的形容词 | 第52-53页 |
| ·形成“的”字结构的与可以光杆作主、宾语的形容词的分类 | 第52页 |
| ·形成“的”字结构的与可以光杆作主、宾语的形容词的性质义 | 第52-53页 |
| ·小结 | 第53-55页 |
| 第4章 双音节形容词形成“N的A”结构 | 第55-76页 |
| ·从“N的V”结构看“N的A”结构 | 第55页 |
| ·“N的A”结构的中心及“的”的作用 | 第55-58页 |
| ·“N的A”结构的中心 | 第55-56页 |
| ·“N的A”结构中“的”的作用 | 第56-58页 |
| ·“N的A”结构的研究意义 | 第58-59页 |
| ·语法研究的两个困境 | 第58页 |
| ·汉语词类模式下的“N的A”结构 | 第58-59页 |
| ·基于语料库的“N的A”结构中“A”的分类及原因分析 | 第59-68页 |
| ·双音节形容词进入“N的A”结构的差异 | 第59-66页 |
| ·双音节形容词进入“N的A”结构的差异原因分析 | 第66-68页 |
| ·“N的A”结构中“N”的特点及作用 | 第68-75页 |
| ·“N的A”结构中“N”的特点 | 第68-73页 |
| ·“N的A”结构的作用 | 第73-75页 |
| ·小结 | 第75-76页 |
| 第5章 基于指称性功能的双音节形容词内部连续统研究 | 第76-82页 |
| ·流程图中的双音节形容词连续统表现 | 第76-80页 |
| ·双音节形容词内部连续统流程图形式鉴别程序 | 第76-78页 |
| ·各个结构进入流程图的性质义、状态义表现 | 第78-80页 |
| ·双音节形容词内部的连续统体现 | 第80页 |
| ·小结 | 第80-82页 |
| 第6章 结语 | 第82-85页 |
| 参考文献 | 第85-90页 |
| 附录:可以带宾语的形容词 | 第90-92页 |
| 单音节形容词(共103个) | 第90页 |
| 双音节形容词(共279个) | 第90-92页 |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92-93页 |
| 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92页 |
| 参加的学术会议 | 第92-93页 |
| 致谢 | 第9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