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网络用语中的方言词语
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7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7-11页 |
·网络用语 | 第7页 |
·网络用语是一种社会方言 | 第7-8页 |
·网络用语中方言词语现象及其研究现状 | 第8-10页 |
·网络用语中方言词语现象 | 第8页 |
·网络用语中方言词语的研究现状 | 第8-10页 |
·本文的研究范围 | 第10-11页 |
·选题的来源 | 第10页 |
·研究方法 | 第10页 |
·选题的意义 | 第10-11页 |
第二章 网络用语中方言词语的定义 | 第11-18页 |
·网络用语与现实语言 | 第11-13页 |
·从网下到网上 | 第11页 |
·网上普及 | 第11-12页 |
·从网上回到网下 | 第12-13页 |
·被定义为网络用语的依据 | 第13-16页 |
·有来源和时间 | 第13-14页 |
·有来源但没有确切时间 | 第14-15页 |
·在百度百科中作为汉语的常用字 | 第15页 |
·百度百科未出现 | 第15-16页 |
·被定义为网络用语中的方言词语的依据 | 第16-18页 |
第三章 网络用语中方言词语的分类 | 第18-31页 |
·从语音的角度划分 | 第18-24页 |
·涉及某一种方言语音 | 第18-20页 |
·涉及多种方言语音 | 第20-21页 |
·方言词语语音发音的理论阐释 | 第21-24页 |
·从语义的角度来划分 | 第24-27页 |
·直接运用方言词汇的意思 | 第24-25页 |
·词义比原来扩大 | 第25-26页 |
·词义比原来缩小 | 第26页 |
·旧词新意 | 第26-27页 |
·从语用的角度划分 | 第27-29页 |
·语境显示或延伸词义 | 第27-28页 |
·语境赋予临时词义 | 第28-29页 |
·三种分类方法之间的内在联系 | 第29-31页 |
第四章 网络用语中方言词语生成的条件 | 第31-36页 |
·物质基础 | 第31-32页 |
·语音条件 | 第31页 |
·语体条件 | 第31-32页 |
·网民心理 | 第32-33页 |
·联想心理 | 第32-33页 |
·调侃心理 | 第33页 |
·求简心理 | 第33页 |
·标新立异心理 | 第33页 |
·社会因素 | 第33-35页 |
·交际功能 | 第33-34页 |
·时代背景 | 第34页 |
·年龄因素 | 第34页 |
·文化因素 | 第34-35页 |
·网络环境的特殊性 | 第35-36页 |
·空间上的特殊性 | 第35页 |
·时间上的特殊性 | 第35-36页 |
第五章 方言发音谐音与其他类型谐音对比 | 第36-39页 |
·其他类型谐音介绍 | 第36-37页 |
·非方言发音谐音的汉字谐音 | 第36-37页 |
·数字谐音 | 第37页 |
·英文字母谐音 | 第37页 |
·组合谐音 | 第37页 |
·方言发音谐音与其他类型谐音的相同点 | 第37-38页 |
·方言发音谐音与其他类型谐音的不同点 | 第38-39页 |
第六章 对网络用语中方言词语性质的思考 | 第39-43页 |
·方言与网络用语的相互关系 | 第39-41页 |
·积极关系 | 第39-40页 |
·消极关系 | 第40-41页 |
·对网络用语中方言词语性质的思考 | 第41-43页 |
第七章 网络用语中方言词语的影响 | 第43-50页 |
·网络用语中方言词语的社会影响 | 第43-45页 |
·代表着社会公众的声音 | 第43页 |
·有效的推销手段 | 第43-44页 |
·对日常生活语言的影响 | 第44-45页 |
·网络用语中方言词汇对语文教育的影响 | 第45-50页 |
·网络用语中方言词汇的缺陷 | 第45-46页 |
·网络用语中方言词语对语文教育的冲击 | 第46-47页 |
·关于网络用语中方言词语规范化的观点 | 第47-50页 |
结语 | 第50-51页 |
参考文献 | 第51-53页 |
附表 | 第53-58页 |
致谢 | 第5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