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7页 |
英文摘要 | 第7-14页 |
引言 | 第14-20页 |
一、问题的提出 | 第14-15页 |
二、国内外研究状况 | 第15-17页 |
三、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 第17-18页 |
四、研究重点和创新点 | 第18-20页 |
第一章 德育空间的解读 | 第20-68页 |
一、德育空间的界定 | 第20-36页 |
(一) 空间相关概念辨析 | 第20-27页 |
(二) 德育空间的涵义 | 第27-36页 |
二、德育空间的构成要素 | 第36-47页 |
(一) 空间形态要素 | 第37-40页 |
(二) 物质形态要素 | 第40-43页 |
(三) 文化形态要素 | 第43-47页 |
三、德育空间的特征 | 第47-53页 |
(一) 客观性和主观性 | 第47-49页 |
(二) 无限性和有限性 | 第49-50页 |
(三) 社会性和权力性 | 第50-52页 |
(四) 稳定性和发展性 | 第52-53页 |
四、德育空间的类型 | 第53-68页 |
(一) 自然空间和人造空间 | 第53-54页 |
(二) 实体空间和虚拟空间 | 第54-57页 |
(三) 集体空间和个人空间 | 第57-60页 |
(四) 熟人空间和陌生人空间 | 第60-62页 |
(五) 日常生活空间和非日常生活空间 | 第62-64页 |
(六) 良性空间和恶性空间 | 第64-66页 |
(七) 开放空间和封闭空间 | 第66-68页 |
第二章 德育空间论的理论依据及借鉴 | 第68-95页 |
一、马克思主义关于空间的理论 | 第68-71页 |
(一) 全球化的空间生产影响着空间中的各种社会关系 | 第68-69页 |
(二) 城市内部空间的结构影响着人的思想行为 | 第69-70页 |
(三) 对德育空间的启示意义 | 第70-71页 |
二、西方社会关于空间的理论观点 | 第71-87页 |
(一) 一般空间理论观点的借鉴 | 第72-80页 |
(二) 相关学科的理论观点借鉴 | 第80-87页 |
三、中国学者关于空间的观点 | 第87-95页 |
(一) 空间哲学 | 第87-90页 |
(二) 德育场论 | 第90-92页 |
(三) 泛教育论 | 第92-95页 |
第三章 德育空间的功能 | 第95-107页 |
一、保障功能 | 第95-97页 |
(一) 为德育主体的合理选用提供保障作用 | 第96页 |
(二) 为德育过程的顺利开展提供保障作用 | 第96-97页 |
二、熏陶功能 | 第97-101页 |
(一) 塑造作用 | 第97-100页 |
(二) 陶冶作用 | 第100-101页 |
三、制约功能 | 第101-107页 |
(一) 德育空间对德育过程的制约作用 | 第101-102页 |
(二) 德育空间对德育构成要素的制约作用 | 第102-107页 |
第四章 德育空间选用的困境 | 第107-125页 |
一、德育空间选用困境的表现 | 第107-119页 |
(一) 德育空间认识上的误区 | 第107-111页 |
(二) 德育空间分隔中的矛盾 | 第111-115页 |
(三) 德育空间选用中的失衡 | 第115-119页 |
二、德育空间选用困境的原因 | 第119-125页 |
(一) 对美德的误读 | 第119-121页 |
(二) 应试教育的影响 | 第121-122页 |
(三) 安全因素的过度重视 | 第122-123页 |
(四) 德育空间理论的缺失 | 第123-125页 |
第五章 德育空间的选用与建构 | 第125-147页 |
一、德育空间的选用 | 第125-139页 |
(一) 选用主体 | 第125-127页 |
(二) 选用依据 | 第127-131页 |
(三) 选用原则 | 第131-135页 |
(四) 选用策略 | 第135-139页 |
二、德育空间的建构 | 第139-147页 |
(一) 德育空间需要建构 | 第139-140页 |
(二) 德育空间建构的原则 | 第140-147页 |
结论 | 第147-149页 |
参考文献 | 第149-157页 |
后记 | 第157-158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清单 | 第1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