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9页 |
目录 | 第9-12页 |
绪论 | 第12-52页 |
一、选题依据 | 第12-16页 |
(一)现实和长远的考虑 | 第12页 |
(二)学校教育改革的需要 | 第12-13页 |
(三)应然与实然的反差 | 第13-15页 |
(四)目标、过程、结果三者并重 | 第15页 |
(五)对学校体育工作的再思考 | 第15-16页 |
二、研究目的 | 第16页 |
三、文献综述 | 第16-42页 |
(一)国内关于实效性的研究 | 第16-17页 |
(二)国内关于学校体育的研究 | 第17-39页 |
(三)国外关于学校体育的研究 | 第39-42页 |
四、研究的主要理论依据 | 第42-44页 |
(一)学校效能理论 | 第42-43页 |
(二)泰勒的目标评价理论 | 第43页 |
(三)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的矛盾理论 | 第43-44页 |
五、研究对象和方法 | 第44-52页 |
(一)研究对象 | 第44页 |
(二)研究方法 | 第44-52页 |
第一章 学校体育工作实效性的阐释 | 第52-64页 |
第一节 实效的内涵与特征 | 第52-54页 |
一、实效的内涵 | 第52页 |
二、相关概念的解释 | 第52-53页 |
三、实效的特征 | 第53-54页 |
第二节 实效性的内涵与特征 | 第54-55页 |
一、实效性的内涵 | 第54页 |
二、实效性的特征 | 第54-55页 |
第三节 学校体育工作实效性的内涵与特征 | 第55-64页 |
一、学校体育工作实效性的内涵 | 第55-63页 |
二、学校体育工作实效性的特征 | 第63-64页 |
第二章 我国中小学学校体育工作实效性考察 | 第64-123页 |
第一节 考察的内容、方式和对象 | 第64-66页 |
一、考察的内容 | 第64页 |
二、考察的方式 | 第64-65页 |
三、考察的对象 | 第65-66页 |
第二节 我国中小学学校体育工作现状考察与分析 | 第66-85页 |
一、我国中小学学校体育工作过程的考察与分析 | 第66-75页 |
二、我国中小学学校体育工作保障条件的考察与分析 | 第75-85页 |
第三节 我国中小学学校体育工作实效性的理论分析 | 第85-108页 |
一、我国中小学学校体育各项工作的分析及其关系 | 第86-94页 |
二、我国中小学学校体育过程性工作主要目标侧重的分析 | 第94-103页 |
三、学校体育工作实效性评价模型的建立及计算方法 | 第103-108页 |
第四节 我国中小学学校体育工作实效性的实证分析 | 第108-123页 |
一、我国中小学学校体育工作目标的考察与分析 | 第108-120页 |
二、我国中小学学校体育工作实效性的考察 | 第120-123页 |
第三章 影响我国中小学学校体育工作实效性的因素分析 | 第123-143页 |
第一节 国家经济发展和人才需求因素 | 第123-125页 |
一、区域间经济发展水平是根源 | 第123-124页 |
二、我国现阶段对人才的需求是导火线 | 第124-125页 |
第二节 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的管理运行因素 | 第125-141页 |
一、教育行政部门的法规政策制定是舵手 | 第125-128页 |
二、学校内部因素协调发展是关键 | 第128-141页 |
第三节 学生个体认知和生活方式因素 | 第141-143页 |
一、学生个体对体育教育认知是前提 | 第141页 |
二、学生的生活方式是催化剂 | 第141-143页 |
第四章 提高我国中小学学校体育工作实效性的机遇及对策 | 第143-152页 |
第一节 提高我国中小学学校体育工作实效性所面临的机遇 | 第143-144页 |
一、中央领导对体育事业的高度重视 | 第143页 |
二、足球—中国学校体育改革的突破口 | 第143-144页 |
第二节 提高我国中小学学校体育工作实效性的对策 | 第144-152页 |
一、加大教育经费投入,促进教育公平 | 第144页 |
二、树立正确人才观,促进青少年学生全面发展 | 第144-145页 |
三、加强学校体育的立法和监督 | 第145-146页 |
四、完善学校安全风险管理,严格落实校长责任制 | 第146-148页 |
五、合理统筹安排学校体育各项工作 | 第148-151页 |
六、提高学生体育认知,强化“体育生活化”理念 | 第151-152页 |
结论 | 第152-153页 |
参考文献 | 第153-161页 |
附录 | 第161-192页 |
致谢 | 第192-193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清单 | 第1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