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11页 |
绪论 | 第11-18页 |
一、 选题缘由 | 第11-12页 |
二、 中国传统声乐理论综述 | 第12-14页 |
三、 晋剧研究现状 | 第14-16页 |
四、 研究的目的、意义和研究方法 | 第16-18页 |
第一章 晋剧与晋中方言及晋商文化 | 第18-42页 |
第一节 晋剧的形成 | 第19-21页 |
一、 蒲剧的传入 | 第19页 |
二、 班社及艺人 | 第19-20页 |
三、 演唱风格的演变 | 第20-21页 |
第二节 晋剧语言概要 | 第21-25页 |
一、 晋方言的区域划分 | 第22-24页 |
二、 晋中方言系属 | 第24-25页 |
第三节 晋商文化对晋剧的影响 | 第25-31页 |
一、 中路梆子与张家口晋商 | 第25-26页 |
二、 晋商承班 | 第26-27页 |
三、 晋中籍娃娃班的兴起 | 第27-28页 |
四、 山西梆子名伶闹京城 | 第28-29页 |
五、 晋剧与祁太秧歌的关系 | 第29-31页 |
第四节 方音融腔中的晋剧 | 第31-41页 |
一 “方音融腔”与晋语声调 | 第31-32页 |
二、 晋剧唱词、辙口、念白 | 第32-34页 |
三、 晋剧的音阶、调式、音列 | 第34-35页 |
四、 晋中方言与晋剧唱腔旋律 | 第35-41页 |
本章小结 | 第41-42页 |
第二章 音色 | 第42-57页 |
第一节 人声音质色度概念与特征 | 第42-44页 |
一、 人声音质色度的概念 | 第42-43页 |
二、 人声音质色度特征 | 第43-44页 |
第二节 音色运用与角色分类 | 第44-46页 |
第三节 行当音色特征及音色变化调节 | 第46-50页 |
一、 晋剧各行当音色的基本特征 | 第46-47页 |
二、 行当演唱音色变化与调节 | 第47-50页 |
第四节 晋剧演唱表情音色类型 | 第50-52页 |
一、 甜音 | 第50页 |
二、 哭音 | 第50页 |
三、 颤音 | 第50-51页 |
四、 尖子音 | 第51页 |
五、 笑音 | 第51-52页 |
六、 恸音 | 第52页 |
第五节 青衣中的程、牛、王派音色比较 | 第52-56页 |
一、 高亢激越,热情豪放,奠定刚毅音色的“程派” | 第52-53页 |
二、 字正腔圆,行腔稳健,完善柔和音色的“牛派” | 第53-54页 |
三、 音域宽阔,吐字清晰,演绎甜美音色的“爱爱腔” | 第54-56页 |
本章小结 | 第56-57页 |
第三章 发声 | 第57-70页 |
第一节 正确的发声和演唱方法 | 第57-61页 |
一、 发声器官 | 第57-58页 |
二、 声带在歌唱状态中的功能 | 第58-59页 |
三、 喉结的状态及稳定 | 第59页 |
四、 歌唱发声所用的力 | 第59-60页 |
五、 正确发声的支持点 | 第60-61页 |
第二节 真假声及二音等发声技巧 | 第61-64页 |
一、 真假声 | 第61-62页 |
二、 背弓音 | 第62-63页 |
三、 二音 | 第63-64页 |
四、 膛音 | 第64页 |
五、 炸音 | 第64页 |
六、 虎音 | 第64页 |
第三节 行当发声机能状态 | 第64-66页 |
一、 须生的发声机能状态 | 第65页 |
二、 青衣的发声机能状态 | 第65页 |
三、 小生的发声机能状态 | 第65页 |
四、 小旦的发声机能状态 | 第65-66页 |
五、 花脸的发声机能状态 | 第66页 |
六、 小丑的发声机能状态 | 第66页 |
第四节 喊嗓与吊嗓 | 第66-69页 |
一、 关于喊桑 | 第66-68页 |
三、 关于吊嗓 | 第68-69页 |
本章小结 | 第69-70页 |
第四章 共鸣 | 第70-82页 |
第一节 共鸣器官概况 | 第70-72页 |
一、 口腔 | 第70-71页 |
二、 咽腔 | 第71页 |
三、 鼻腔 | 第71页 |
四、 头腔 | 第71-72页 |
五、 胸腔 | 第72页 |
第二节 不同行当的共鸣状态特征 | 第72-75页 |
一、 须生的共鸣特征 | 第73页 |
二、 青衣的共鸣特征 | 第73页 |
三、 花脸的共鸣特征 | 第73-74页 |
四、 小旦的共鸣特征 | 第74页 |
五、 小生的共鸣特征 | 第74页 |
六、 丑的共鸣特征 | 第74页 |
七、 其他行当共鸣特征 | 第74-75页 |
第三节 共鸣实验分析 | 第75-78页 |
一、 实验方法 | 第75-76页 |
二、 实验结果 | 第76-78页 |
第四节 共鸣腔的调控与音色变化 | 第78-81页 |
一、 对口腔和咽腔的调控 | 第78-79页 |
二、 共鸣腔的调控与音色变化 | 第79-81页 |
本章小结 | 第81-82页 |
第五章 运气 | 第82-98页 |
第一节 运气的作用 | 第82-84页 |
一、 呼吸的意义 | 第82-83页 |
二、 呼与吸 | 第83-84页 |
第二节 呼吸方式及嘴鼻呼吸法 | 第84-87页 |
一、 呼吸方式 | 第84-86页 |
二、 嘴鼻呼吸法 | 第86-87页 |
第三节 气息与声音的关系 | 第87-89页 |
一、 声音的靠前与靠后 | 第87-88页 |
二、 气息的“往上”与“往下” | 第88页 |
三、 歌唱中的“反向”意念 | 第88-89页 |
第四节 运气技巧 | 第89-96页 |
一、 呼吸的要领 | 第89页 |
二、 情感呼吸技巧 | 第89-91页 |
三、 运气基本要领 | 第91-92页 |
四、 表情换气技巧 | 第92-96页 |
本章小结 | 第96-98页 |
第六章 润腔 | 第98-120页 |
第一节 润腔及其分类 | 第98-103页 |
一、 润腔概述 | 第98-100页 |
二、 润腔的类别 | 第100-103页 |
第二节 须生、青衣、花脸润腔分析与比较 | 第103-112页 |
一、 三个行当的润腔分析 | 第103-110页 |
二、 三个行当的润腔比较 | 第110-112页 |
第三节 青衣流派润腔技法比较分析 | 第112-119页 |
一、 节奏与速度润腔 | 第113-114页 |
二、 音高润腔 | 第114-118页 |
三、 力度润腔 | 第118页 |
四、 音色润腔 | 第118-119页 |
本章小结 | 第119-120页 |
第七章 晋剧“声训”与演唱谚语 | 第120-132页 |
第一节 晋剧“声训” | 第120-124页 |
一、 练声 | 第120-121页 |
二、 练字 | 第121-122页 |
三、 练腔 | 第122-124页 |
第二节 谚语 | 第124-131页 |
一、 练嗓、保嗓 | 第124-125页 |
二、 气息 | 第125-127页 |
三、 字 | 第127-129页 |
四、 音 | 第129-130页 |
五、 声与情 | 第130-131页 |
本章小结 | 第131-132页 |
结语 | 第132-135页 |
参考文献 | 第135-138页 |
附录 | 第138-162页 |
后记 | 第162-16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