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艺术论文--音乐论文--音乐理论论文--音乐评论、欣赏论文

新浪漫主义音乐在中国--金湘交响乐作品研究

摘要第1-5页
Abstract第5-9页
绪论第9-14页
 一 选题缘由第9-10页
 二 研究内容第10-14页
第一章 世界“新浪漫主义”的缘起与特征第14-22页
 第一节 世界“新浪漫主义”音乐的兴起第14-16页
 第二节 “新浪漫主义”表现特征第16-19页
  一、 “新浪漫主义”对 19 世纪“浪漫主义”音乐的回忆第16-18页
  二、 “新浪漫主义”回归的综合特征第18页
  三、 “新浪漫主义”与“后现代主义”第18-19页
 第三节 “新浪漫主义”代表作曲家及作品第19-22页
  一、 乔治·罗奇伯格(George Rochber,1918-2005)第20页
  二、 斯蒂芬·艾伯特(Stephen Albert,1941-1992)第20页
  三、 约翰·科瑞里亚诺(John Corigliano,1938-)第20-22页
第二章 “新浪漫主义”与中国当代音乐创作第22-28页
 第一节 “新浪漫主义”在中国第22-24页
  一、 20 世纪中国音乐面貌第22-23页
  二、 “新浪漫主义”与中国音乐发展第23-24页
 第二节 “新浪漫主义”在中国当代音乐创作中的表现特征第24-26页
  一、 表达情感,反映生活第24-25页
  二、 旋律与线性思维第25页
  三、 调式与和声思维第25页
  四、 对传统音乐要素的引用与创新第25-26页
  五、 东方化的“多元”“折衷”风格第26页
 小结第26-28页
第三章 金湘交响乐作品中“新浪漫主义”风格之主题旋律分析第28-52页
 第一节 金湘的旋律风格特点及成因第29页
 第二节 主题旋律形态第29-42页
  一、 持续型主题第29-33页
  二、 扩展型主题第33-35页
  三、 方向型主题第35-40页
  四、 波浪型主题第40-42页
 第三节 主题类型第42-45页
  一、 动机型主题第42页
  二、 旋律型主题第42-44页
  三、 节奏型主题第44页
  四、 赋格主题第44页
  五、 性格主题第44-45页
 第四节 主题节奏形态第45-46页
  一、 均等形态第45页
  二、 长短组合第45页
  三、 连音节奏第45-46页
  四、 方整形态第46页
  五、 自由散化第46页
 第五节 旋律调式调性第46-51页
  一、 五声性民族调式第47-48页
  二、 持续音形成调性中心第48页
  三、 调性游移第48-49页
  四、 泛调性第49-51页
 小结第51-52页
第四章 金湘交响乐作品中“新浪漫主义”风格之和声技法分析第52-85页
 第一节 和弦结构第52-65页
  一、 纯五度复合和弦第52-59页
  二、 三度叠置和弦第59-60页
  三、 十二音和弦第60-61页
  四、 全音阶和弦第61-64页
  五、 附加音和弦第64-65页
 第二节 和声形态第65-84页
  一、 和声构成形态第65-72页
  二、 和声运动形态第72-84页
 小结第84-85页
第五章 金湘交响乐作品中“新浪漫主义”风格“折衷”表现特征第85-142页
 第一节 金湘交响乐作品中体现的“新”音乐特征第85-114页
  一、 特殊节奏形态与变化第85-98页
  二、 偶然音乐第98-103页
  三、 现代音色音响的处理第103-114页
  四、 现代情感的表达第114页
 第二节 金湘交响乐作品对“传统”的保持与变化第114-140页
  一、 传统发展手法的运用第114-121页
  二、 传统体裁的使用第121-123页
  三、 传统结构的保持、变化及灵活运用第123-135页
  四、 乐队音响的新浪漫主义倾向第135-140页
 第三节 民族元素的吸收运用与东方传统美学思维第140-141页
 小结第141-142页
后记第142-143页
参考文献第143-145页
致谢第145-146页
附录1第146-147页
附录2第147-153页
个人简历第153页

论文共153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高等专科学校教师档案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下一篇:晋剧唱法及其风格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