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8页 |
绪论 | 第8-14页 |
·研究的缘起与问题的提出 | 第8-10页 |
·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10页 |
·已有的研究及不足 | 第10-13页 |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0-12页 |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2-13页 |
·研究内容 | 第13页 |
·研究方法 | 第13-14页 |
第一章 微视频的概述 | 第14-21页 |
·微视频的定义和特点 | 第14-16页 |
·微视频的起源 | 第14页 |
·微视频的定义 | 第14-15页 |
·微视频的特点 | 第15-16页 |
·微视频媒体之间的差异 | 第16-17页 |
·微视频与微电影 | 第16页 |
·微视频与短片 | 第16页 |
·微视频与网络视频 | 第16-17页 |
·校园微视频的发展现状 | 第17-21页 |
·微视频的演变 | 第17-18页 |
·微视频作品的现状 | 第18页 |
·微视频的发展走向 | 第18-21页 |
第二章 校园微视频的概述 | 第21-29页 |
·校园微视频的定义 | 第21页 |
·校园微视频的分类 | 第21-23页 |
·原创型校园微视频 | 第21页 |
·互动型校园微视频 | 第21-23页 |
·校园微视频的特点 | 第23-24页 |
·互动性 | 第23页 |
·草根性 | 第23页 |
·娱乐性 | 第23页 |
·快餐性 | 第23-24页 |
·非权威性与低准入性 | 第24页 |
·群组织化结构 | 第24页 |
·校园微视频的功能 | 第24-29页 |
·教育功能 | 第25页 |
·娱乐功能 | 第25-26页 |
·认识功能 | 第26-27页 |
·舆论引导功能 | 第27页 |
·信息传递功能 | 第27页 |
·文化传承功能 | 第27-28页 |
·育人教化功能 | 第28页 |
·把关人功能 | 第28-29页 |
第三章 校园微视频的创作意图 | 第29-41页 |
·校园微视频创作者的生活环境和时代特征 | 第29-35页 |
·青年亚文化理论 | 第29-32页 |
·校园微视频:大学生情绪宣泄的一种途径 | 第32-33页 |
·校园微视频:大学生抵抗主流媒体的一种策略 | 第33页 |
·校园微视频:大学生进入主流文化的一种工具 | 第33-35页 |
·校园微视频接受群的心理分析 | 第35-38页 |
·满足个人需求 | 第35-36页 |
·群体性参与习惯 | 第36-37页 |
·碎片化收视习惯 | 第37-38页 |
·观众群对微视频创作的引导 | 第38-41页 |
第四章 校园微视频的创作分析 | 第41-48页 |
·校园微视频的题材分类 | 第41-43页 |
·青年日常生活 | 第41-42页 |
·社会现实问题 | 第42-43页 |
·青年文化现象 | 第43页 |
·校园微视频的叙事风格 | 第43-45页 |
·校园微视频的叙事结构 | 第44-45页 |
·校园微视频的叙事技巧 | 第45页 |
·校园微视频的影像特征 | 第45-48页 |
·混沌中的自我表达 | 第46页 |
·繁杂中的清新色彩 | 第46页 |
·创新中的传统继承 | 第46-48页 |
第五章 校园微视频的传播与市场 | 第48-51页 |
·校园微视频的主要传播模式:时空缝隙中的恣意生长 | 第48页 |
·校园微视频的传播平台:移动互联网的逆袭 | 第48-49页 |
·校园微视频的市场化进程:产业体系与营销品牌的双重构架 | 第49-51页 |
第六章 校园微视频的创作局限与发展前景 | 第51-57页 |
·校园微视频的创作局限 | 第51-52页 |
·画面质量不高,收藏价值低 | 第51页 |
·版权混乱 | 第51页 |
·缺乏支持 | 第51页 |
·受众局限 | 第51-52页 |
·运行困难 | 第52页 |
·梯队培养滞后 | 第52页 |
·内容浅显 | 第52页 |
·校园微视频的发展趋势及发展策略 | 第52-57页 |
·校园微视频创作创新性需加强 | 第53-54页 |
·校园微视频的媒体特质待强化 | 第54-55页 |
·校园微视频内容价值取向理性化 | 第55-56页 |
·校园微视频发展更趋市场商业化 | 第56-57页 |
结语 | 第57-59页 |
致谢辞 | 第59-60页 |
参考文献 | 第60-65页 |
附件 | 第6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