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儒布《交响乐作品六首》创作风格特征研究
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0页 |
绪论 | 第10-12页 |
第一章 《交响曲作品六首》整体艺术特色简析 | 第12-22页 |
·《额尔古纳河之歌》 | 第12-13页 |
·《怀念》 | 第13-15页 |
·《戈壁驼铃》 | 第15-16页 |
·《蜃潮》 | 第16页 |
·《前奏曲》 | 第16-19页 |
·《故乡》 | 第19-22页 |
第二章 富有民族文化根基的主题提炼及发展特色 | 第22-44页 |
·植根于民歌的主题特色 | 第22-28页 |
·、《天鹅》主题与《前奏曲》 | 第22-25页 |
·、《春》主题与《荒寺》 | 第25-26页 |
·、《大雁》主题与《雁归》 | 第26-28页 |
·汲取民间音乐元素的主题特色 | 第28-34页 |
·、科尔沁民歌元素的汲取 | 第28-30页 |
·、潮林哆元素的汲取 | 第30-33页 |
·、呼伦贝尔民歌元素的汲取 | 第33-34页 |
·《交响曲作品六首》主题发展手法 | 第34-44页 |
·、主题变奏式的发展手法 | 第34-37页 |
·、主题对比式的发展手法 | 第37-39页 |
·、主题模进式的展开手法 | 第39-40页 |
·、主题重复式的展开手法 | 第40-42页 |
·、主题变化再现的处理手法 | 第42-44页 |
第三章 富有灵性的乐队写作及多声部写作技巧 | 第44-61页 |
·民族特色的调式调性转换方式 | 第44-47页 |
·民族特色的和声手法运用 | 第47-55页 |
·、传统三度结构性和声手法的运用 | 第48-50页 |
·、非传统和声手法的运用 | 第50-55页 |
·具有民族特色的配器思维方式 | 第55-61页 |
·、民族乐器在交响乐队中的运用 | 第55-58页 |
·、模仿长调演唱的思维方式 | 第58页 |
·、人声银色在作品中的交融方式 | 第58-61页 |
第四章 不拘一格的体裁与结构布局特点 | 第61-70页 |
·作品体裁的多样化 | 第61-63页 |
·作品结构的多元化 | 第63-67页 |
·传统曲式个性化灵活运用 | 第67-70页 |
·、传统三部性结构的宏观架构 | 第67-68页 |
·、中部“既对立又展开”的特点 | 第68页 |
·、三部性结构中的“再现”创意 | 第68页 |
·、段落间“连接”的艺术性安排 | 第68-69页 |
·、尾声的创新性与结构意义 | 第69-70页 |
第五章 富有诗意的乐队织体特点 | 第70-79页 |
·织体写作特点 | 第70-75页 |
·、多层次结合的分解和弦织体 | 第70-71页 |
·、交错配合的柱式和弦织体 | 第71-72页 |
·、细腻而精巧的震音式织体 | 第72-73页 |
·、灵活多变的复调音乐织体 | 第73-75页 |
·情感表现特点 | 第75-76页 |
·音画交融特点 | 第76-79页 |
结语 | 第79-82页 |
参考文献 | 第82-84页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第84-85页 |
致谢 | 第85页 |